有一种艺术被传载于树木之上,有一种文化被凝固在物件之中,这就是土家人民钟爱一生的土家木雕。两千多年来,木雕凭借“口耳相传、师承相传、家门相传”等方式流传下来,日渐成为民族传统手工技艺。8月17日,记者在永定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永定区沅古坪镇红星村,寻访永定区非遗项目土家木雕的传承人杜文彬。
杜文彬的家一半是破旧的吊脚楼一半是青砖房,其中几十平米的一间房,是他专门用来木雕的“工作室”。破旧的房间内,却是琳琅满目的木槌、刻刀、木材等,陪伴他走过了60余年木雕的光阴。
杜文彬生长于木雕世家,在他的记忆里,爷爷、父亲、母亲、表叔等,都是木雕的一把好手。“师傅是个全才,岩木雕画漆,吹拉弹唱都会一些。”说话间,杜文彬还向我们展示了多年前师傅专门送给他的木雕像财神。杜文彬的木雕技艺,一部分是张建初的传授,更多的是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
记者很好奇,为什么他能坚持木雕60余年不间断?
4岁的时候,杜文彬的左腿发生了严重的炎症,因为没得到及时地救治而落下了终生的残疾。上天给他关了一扇门,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因为身体的原因,使得他的心境很早就平静了下来,在家族里对木雕技艺的耳濡目染,使得他越来越喜欢木雕。谈起木雕,杜文彬的眼里投射出坚毅的目光。怀揣着一颗坚毅的心,敲敲打打,精雕细琢,一晃60多年过去,木雕已经成了他的看家本领和养家糊口的技艺。
“我们的木雕分圆雕、浮雕、穿雕。各有技巧,雕出来的作品也各有神韵。”杜文彬记忆最深的一次木雕经历,是在1991年,我市举办的第一届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上,杜文彬和爱人龚华香带着用桃核雕刻的十二生肖在节庆现场展销,引来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观赏、购买。能够将土家木雕以这种方式传播出去,杜文彬为那次展销深感自豪。因为桃核雕刻太过精细,从1991年后,就与桃核说了再见。有幸的是,记者在他家里见到了20多年前他用桃核雕刻的十二生肖,小巧精致、栩栩如生。
现在,杜文彬经常能接一些雕刻的活,依靠着木雕挣来的钱和老伴过生活,在外工作的子女也会时常回来看望。谈起未来的想法,杜文彬希望能把房子修缮一下,让更多有意愿学习雕刻的人,尤其是残障人士掌握一门技艺。他打趣地说:“以前师傅不好找,现在徒弟无处寻。”话虽如此,但他依然保持积极地心态,期待得到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让土家木雕长远地流传下去。
(文/图 见习记者 李成义 实习生 朱湘耒 通讯员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