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新闻

刘小林:让竹编技艺再发“新芽”

2018-05-04 17:49:15  来源:张家界新闻网  作者:李成义 黎治国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手工匠人扼腕叹息。在当下社会,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以创新的形式推动保护和传承,则更为大众所接受。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长征村的竹编手艺人刘小林则琢磨着,用竹子编制手提包等物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带动农户就业,让几乎无人问津的竹编技艺换发新的生机。

    DSC_8905.JPG

    前不久,记者来到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长征村时,竹编手艺人刘小林正在编制客户预订的鸟笼。薄薄的竹片在他的手中上下飞舞,长年累月的竹编工作磨去了他手上一层又一层的茧。技巧掌握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手掌已经不会起茧和被割伤。

    DSC_8938.JPG

    46岁的刘小林,从13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习竹编。30余年的竹编生涯,刘小林除了全身心的投入,偶尔也会感叹,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活儿,如今却没有人愿意学了。

    DSC_8947.JPG

    回想少年时光,他看着爷爷做竹编,精心编制的背篓、鸟笼、菜篮等生活用品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好学勤思,他很快就掌握了竹编技艺。从选竹到劈蔑再到编制,每一件竹编器物的出炉,每一个关键环节的掌握都有爷爷谆谆教诲。

    DSC_8971.JPG

    “那时候,竹编技艺是许多人的看家本领,手工艺人也很受欢迎。人最多时有30余人做手工艺活。”刘小林说,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竹制品的需求越来越低,从事竹编学习竹编的人越来越少。

    DSC_8907.JPG

    “会竹编的老人逐渐离世,学习竹编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刘小林有些茫然地说,现在的竹编技艺可以说是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在刘家坪白族乡长征村附近,刘小林的坚持和做工精细早已名声在外。谁家要嫁闺女了,都会在他这里提前预定两个背篓,以备新娘子出嫁时用来装一些嫁妆。这是刘家坪一带的习俗,也正是这样的习俗,和诸如此类的订单式生意,才一直支撑着刘小林做下去。

    DSC_8936.JPG

    当技艺的传承遇到难题,刘小林便一直思考着如何破题。两年前,刘小林突发奇想,用竹篾编制女性日常用的手提包,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他爱人极大的鼓励。从一般常见的提包里获得灵感,刘小林自己再动手设计,第一款提包在两个月后问世,提包中间点缀着“长征”二字,充满了浓浓的地域文化色彩。然而因为手提环选用不到位,导致第一款提包以失败告终。

    IMG_20180306_095644.jpg

    总结经验,刘小林制作的第二款提包更突显出古典的魅力。他将原有的金属手提环改为竹节手提环,既保障了质量也提升了美感,在县城的一次展览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DSC_8966.JPG

    DSC_8978.JPG

    虽然反响很好,但刘小林一直还在筹备当中,竹提包编制也一度被搁置。如今,刘小林下定了决心。近期,要抽出时间编制竹提包,并且开一家自己的网店。“只要得到市场认可,我就能大幅度推广,争取能够带动一些村民学习竹编。”刘小林满是期待地说,只有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竹编,才能做好竹编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