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黄金周,各大景区将迎来客流高峰,特别是一些热点景区,更会出现人潮汹涌,客满为患的场面,景区接待压力加大是一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生态的破坏,服务质量的下降。景区在旅游旺季,游客“超载”问题历来突出,如何加强流量控制,保证旅游的安全和品质,是摆在景区和游客面前的大事。
黄金周里只见人头攒动不见景
2010年国庆黄金周,记者来到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胡杨林节,胡杨林是这个景区的招牌,胡杨林节是让这个景区遐迩闻名的王牌,黄金周仅仅7天时间,却能带来全年游客的三分之一。从10月1日到4日,记者在一道桥到六道桥看到,熙熙攘攘的客流把林区塞满,自驾车车队把公路占满,宾馆酒店更是一床难求,沙漠帐篷营地五颜六色的帐篷一眼望不到边际。第二天营地沙地上一片狼藉,给脆弱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美丽的胡杨林被过度的旅游接待折腾得精疲力竭。
2008年的国庆节,记者在北京故宫也看到,从天安门到午门,一条条数不清的游客长龙,几万名游客把景区塞得满满当当的,放眼望去,仿佛进入了人体森林,让人气都喘不过来,能够悠闲地看一下宫殿四周的景致,成为一种奢望。
不仅在省外大牌景区,省内的热点景区如清明上河园、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等,每逢旅游旺季、节假日,也都是游客如潮,很多景点人群密密麻麻,想照张满意的照片都是困难。以云台山红石峡为例,狭窄的山道上常常是摩肩接踵,想停留下来驻足一下,后面便是催促声,很难保证旅游的质量。
九寨沟是流量控制急先锋
2001年“五一”旅游黄金周期间,九寨沟游客爆满,日均客流量达到3.6万多人。景区内游客拥挤,管理混乱,环境受到污染。一位游客在目睹这番景象后感慨万千,提笔给四川省委领导写信,要求省领导亲自管一管。省领导马上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找来,强调发展旅游业一定要开发与保护并举,要求尽快解决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四川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和地区的负责人立即行动起来,组成考察组进驻九寨沟,共同探讨九寨沟自然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的具体办法。他们了解到,过量的游客进入九寨沟,不仅现有的接待条件无法满足,影响接待质量,而且宾馆、饭店大量的排污以及人为的垃圾、大量的汽车废气,会使九寨沟的植被、空气、水源受到直接污染和影响。经过反复调查、测量、论证,各路专家达成共识,按当时的接待条件,九寨沟日均客流量控制在6000人以内最合适,最大客流量不能超过1.2万人。于是从当年的7月1日起,九寨沟正式对外发布实施流量控制。
在这急先锋的带动下,国内不少生态景区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流量控制管理措施,逐渐被广大游客习惯和接受。“国外的许多景点很早就有景区的流量控制办法,国家也从立法上予以支持,结果生态保护得很好,游客玩得很舒适。”游客常先生介绍道。
流量控制不是简单的限定人数
流量控制不是地方政府、景区简单地限定一下人数就完事大吉,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环保、水利、地质、旅游等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士,通过科学的测量、规划,拿出合理的数据,计算出最佳客流量、最大客流量,景区则需要通过计算机票务预约系统,管控好景区的当天售票量、进园人数。为了避免因为流量控制而引发的购票难,信息模糊不清,景区相关网络、电话、窗口、流动摊点需要全面对外开放,保持畅通,科学安排旅行团数量。每到“清明”、“五一”、暑假、“十一”、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更需要增派人力。
另外,流量控制也不只是地方政府和景区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广大游客和旅行社的积极配合,社会信息披露机制的健全。
国家立法,向景区“超载”说不
按刚刚通过的旅游法草案,景区必须实行旅游者流量控制制度,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旅游者可能达到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旅游者应当予以配合。
“景区‘超载’在国内很多热点景区普遍存在,这与我们国家的休假制度、消费习惯有很大关系,同时也缺乏法律的规范,以及地方政府、景区的科学引导。其实无论是自然风光景区还是人文历史景区,超载接待对景区本身的破坏力非常强,对广大游客的舒心游览也是不负责任的。国内的九寨沟是比较早开展景区流量控制措施的景区,值得借鉴。”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张楗让老师介绍道。
“限制客流量,旅游经营单位虽然减少了收入,但从长远看,景区保护好了,旅游业可以得到长足发展,经济收益会更大。另外有计划地安排客流,避免了拥挤,游客才能玩得更安逸、更尽兴,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性价比才能够得到提升,旅游业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只注重经济利益,竭泽而渔的办法并不可取。”河南金冠国旅的杨军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