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新闻

张家界这张“黄牌”到底该不该亮?

2013-02-14 18:22:28  来源:第一旅游网  作者:佚名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记者调查 有LOGO没“褪绿”

      针对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部分问题,记者也进行了实地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张家界森林公园通往老磨湾广场的路上,随处可见标有世界地质公园logo的标识标牌;在老磨湾广场,有近10处世界地质公园logo的标牌;在通往金鞭溪的路口,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雕刻着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的中英文简介。

      在黄龙洞了解“褪绿”现象时,黄龙洞的发现者——现任黄龙洞景区宣传干事的毛建初告诉记者:“从景区发现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没有发现黄龙洞有什么褪绿现象”。在黄龙洞内,毛建初指着一大片黑色的洞壁说:“这些地方在黄龙洞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通俗点讲,由于没有水源继续流经那些钟乳石,它们被‘渴’死了。地质专家曾经鉴定过,它的形成至少需要上亿年的时间”。

      戴上“金箍”就要承受“紧箍咒”

      近日,当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国内三个“世界地质公园”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的消息传出后,公众对世界地质公园的热议如潮水般涌来。

      景区大搞创建,争相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加冕“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人与动物’保护圈”等桂冠称号,在国内早已蔚然成风,其中,“世界地质公园”可能是仅次于“世界遗产”桂冠的热门之选,特别是河南云台山依凭“中国首个(其实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说而声名鹊起并成功挤入中国景区第一方阵之后。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初衷,“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于2000年开始推行。截止2012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共有90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占有27个席位。

      然而,景区以及背后的地方政府,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拿这些牌子、摘这些桂冠的初衷,是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初衷相一致?笔者以为,地方政府支持景区争取相当于国际机构认证的牌子,主要目的是为了品牌效应,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拉动旅游经济发展,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地质公园的宗旨则主要在科普教育和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种动机的错位,“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国际权威名号在中国“异化”严重,才导致了遭“黄牌警告”等事件的发生。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及景区看重这些牌子所产生的品牌效应,拿到后却并不按标准要求来执行,脱离了原本设定的规则,势必面临“摘牌”的危险。

      无论是国家地质公园,还是世界地质公园,都具有保护地质遗迹、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指出,世界地质公园可以发挥的作用包括向广大公众灌输地质科学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纵使知道宣传科普知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要身为景区的地质公园做公益并竭尽所能做好科普宣传却实难操作。

      从需求层面来分析,目前对于大部分国内游客而言,他们对这方面既无消费需求,也无公益需求。就连很多博物馆都成了游客纳凉的地方,会有多少人对地质科普知识感兴趣呢?恐怕有导游乐意讲,游客也未必会愿意听。

      既然很多景区达不到世界地质公园的相关要求,现阶段公众的需求也不是那么旺盛,那么此次国内三个世界地质公园被“黄牌警告”的消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因为一旦遭“红牌”被剔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单,将对景区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可谓得不偿失。

      现实情况是,很多情况下,无论“世界遗产”也好,“世界地质公园”也罢,都不过是景区的营销噱头罢了,实际上所产生的旅游效应并非预想的那么好,老百姓对其的观赏兴趣也并没有那么大,这些所谓国际招牌的品牌效应也正在明显变小,但不问究竟,见“帽子”就戴、见招牌就抢的情形还很常见。例如,张家界其实就不一定非要戴“世界地质公园”这顶“帽子”,本身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更应该提高游客满意度,而有了“世界地质公园”这一头衔,就必须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如今却遭受“黄牌警告”,对其品牌必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与其如此,地方政府和景区在申报国际权威组织的有关项目之前,在拿牌子、“戴帽子”之前,就该看清很多漂亮的“帽子”其实都是“金箍”,因此必然伴随“紧箍咒”,就更应该想清楚自身的条件和初衷是否与国际名号招牌一致,须谨慎考量,而不能一味追风。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