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光明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市武陵源区索溪河上白鹭翻飞的新闻。白鹭又被称为“环保鸟”,喜好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活动。白鹭成群接队在天空翩翩飞舞在我市已是常见的景象。的确,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是市民共同的感受。徜徉在这座城市,处处可见绿树鲜花,碧水蓝天。在环境优美的公园,在风光怡人的澧水风貌带,人们休闲游玩,尽情享受良好生态带来的美好生活。
我市以旅游立市,生态建设被视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自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牢牢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天蓝、水净、地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环境逐步形成。生态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让这座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更加充满魅力。
“6+1”行动打造“张家界蓝”
“渔潭库区水面的垃圾终于被清理干净了,茅岩河的水变得好绿好干净!”这是自去年底以来,我市桑植、永定茅岩河沿线乡村老百姓最深的感触。在全市开展的环境整治“6+1”行动中,市领导现场督办,桑植县、永定区政府联手行动组织打捞,在渔潭库区漂浮了近20年的几百吨垃圾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全部清理干净。
环境整治“6+1”行动是我市近年来生态市建设工作中的重头戏。2013年和2015年,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文件,在全市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群众性绿色创建和首批重点村居家庭清洁行动,针对我市环境突出问题,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部署,量身定制整改方案、措施,力争逐类逐个“消案”。
建筑施工、道路扬尘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市采取严查重罚的手段,治理渣土沿途抛洒、滥倾乱倒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各个施工地、路口设置监控设备和巡查人员,对发现的违规企业和车辆进行严厉处罚。通过严惩和加强宣传,各施工工地、企业自觉配备清洁、除尘设备和人员,实现工程车轮留下的只有水印,没有灰印、泥印。同时,坚持城市主次干道及人行道大冲洗,城市不再“灰蒙蒙”,变得“亮堂堂”。
去年底我市对市城区所有公交车进行更换,200台崭新的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上路运行,不仅亮化了旅游城市形象,在机动车尾气治理方面也迈出了一大步,屁股后面冒黑烟的旧公交车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在治理水污染方面,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澧水两岸截污干管改造和东门溪雨污分流治理工程,实现“污水入管,清水入河”。完成索溪峪污水处理厂(一期)提质改造工程和阳湖坪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日处理污水能力从9.5万吨增加至14.5万吨。
针对农村垃圾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的情况,号召全市村(社区)进行垃圾治理、污水整治、清洁庭院等家庭清洁行动。首批70个重点村居组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1000余次,共清理房前屋后、村组道路、田间地头暴露垃圾3800多吨、卫生死角1100余处,清淤河道、沟渠9万余米。如今这些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整洁,生态良好,处处可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村民讲卫生、爱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声势起
8月28日,澧水游船正式启航,“赏澧水美景,诗画听船说”,市民和游客在市城区休闲娱乐又多一好去处。2014年底开工建设的澧水航道工程,不仅是我市澧水风貌带的重要建设项目,也是我市注重生态建设,加强澧水流域保护的生态工程。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紧紧跟随“生态指挥棒”。
2014年8月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两年来,市、区县创森专项资金投入3.1亿元,新建了宝塔岗、澧兰、樟树角、街景等6个城市公园,提质改造了紫舞、大庸桥、梅家山等3个公园和思善桥、东门桥、鹭鸶湾等7个小游园,全市新增城区绿地面积86万平方米,实现了城区绿化覆盖率40%的目标,让市民尽享“绿色呼吸”。
要经济提速增长,但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企业环保改造提质升级火热进行。督促桑梓火电完成脱硫升级改造并通过竣工验收投入运行,拆除天子公司两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启动宝塔岗屠宰厂搬迁工作,督促久瑞生物完成废水治理,对全市80家废水排放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
经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研究论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大鲵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正式获批准,大鲵保护进入更加科学化轨道,将促进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野生大鲵种群恢复性增长。
绿色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区1个、生态乡镇51个、生态村121个,市级生态村745个。创建绿色学校37所,绿色小区25个,绿色酒店24家,环境友好型企业8家,绿色家庭12户。每年持续实施全民义务植树、认种认养绿化树木、爱鸟周、绿色文化进课堂、“保护母亲河”等绿色公益活动,倡导爱绿护绿行动,让生态文明扎根在每个张家界人的心中。
守护好大自然的珍贵馈赠
奇峰林立,溪水潺潺,林荫蔽日,犹如人间仙境的武陵源风景区让无数游客为之陶醉,流连忘返。
为了守护好这份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近年来,我市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保护工作坚持“三个转变”,即工作重点从开发转到保护,建设重点从景区转到城镇,开发重点从自然景观的开发转到旅游文化的开发。
对核心景区及其周边和公路沿线的共25个村(居委会)全部纳入禁伐保护范围,总面积达36万多亩,目前每年由财政安排97万元的资金用于禁伐区林农的生活补贴,确保做到“不乱砍一棵树”。
核心景区“见缝插绿”,消灭了核心景区周围的“癞头山”。建成了580亩的翠竹绿色长廊;1000亩的“张清公路”和“两园公路”绿化带;栽植本地名木大树,在景区周围和公路沿线建起了一道环景区的绿色屏障。武陵源区新一轮退耕还林500亩、长防林工程1000亩、封山育林10000亩宜林荒山绿化工程全部完成。经统计,武陵源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5.29%,居全省区县第一;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44.5%以上,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近11平方米,预计年底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超过12平方米。全面完成核心景区周边及武陵源城区餐饮企业油烟治理,对核心景区产生油烟、废气经营性摊点摊位取缔。通过实施绿色蓝天工程,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8%,景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优良,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加强资源保护队伍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至今,核心景区内连续50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通过继续实施拆迁保护工程,核心景区每年减少排放固体废弃物1000多吨,减少废气排放80万立方米,减少废水排放5万多吨,两处原始次生林保存完好,濒临灭绝的30余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建设强力推进,让市民尽享生态红利。空气质量优良率年年提升,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9.7%,较2014年上升8.43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5天,优良率为80.6%,同比上升10.5%,位列全省第二。全市地表水各断面水质满足相应功能区水环境质量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五年达标率为100%。城区功能区环境噪声均符合各功能区类别,达标率为100%。各项生态产业蓬勃兴起,带动农民增收显著。我市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记者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