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爱之旅:穿过“我”爱的大地,遇见爱“我”的你

2021-03-23 10:27:06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王明浩、白佳丽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水是生命之源。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治本之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关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是一滴水,3月22日,“世界水日”是“我”的节日。每天,“我”顺流而行,穿过深爱的大地,遇到无数爱“我”的你。

      一路向东,一路有爱

      【镜头】

      骏马飞奔,蹄声清脆,三五个藏族青年在湖边草原上追逐,蓝色湖面倒映出各色藏袍。

      这里是被誉为“天神后花园”的年保玉则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索乎日麻乡。长江、黄河源头水系在这里涵养生息,蜿蜒东去。

      33岁的白玛成林,曾经逐水草放牧。“但后来搞旅游,加上过度放牧,河流不再清澈。”

      有水草才有希望。近年来,爱水、护水的意识开始在这里凝聚。白玛成林从“卖”水草美景,到“护”山水安好,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牧民变身三江源生态保护变迁的参与者、实践者与亲历者。

      【画外音】

      个人意识变化背后,是国家对“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重视。为涵养水源、修复环境,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已禁止旅游3年多。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长江、黄河、澜沧江出青海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我”想说】

      “我”在这里出生,曾经“我”快乐飞奔,后来也瘦弱多病,如今在健康成长。“我”能感受到牧民们对“我”的呵护越来越多。

      【镜头】

      枝丫微绿,桃花初放,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西四道湿地,春风拂过河流、湖泊、绿地、芦苇,飞鸟与鱼儿早早嗅到了暖意。

      这里是九河下梢的天津。一路东流,一滴水有了不同的故事。

      “这座生机盎然的湿地公园,完全是‘人造的’。”天津港保税区城市环境管理局水务科科长孙堂旭说。

      除了供市民休憩,这个总占地面积约5.7万平方米的净化湿地工程,隐藏着泵阀设备和水处理设施。它最核心的“职责”,是对再生水的利用和处理。

      孙堂旭说,这些“旧水”经过湿地的循环和过滤,得到进一步净化,成为生态补水,用于景观绿化。

      【画外音】

      作为南水北调受水城市,天津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高效用水一直是城市的“课题”。近年来,天津实现每年约10亿吨污水“由废转清”,截至去年底,再生水利用率达四成以上。

      【“我”想说】

      “由废转清”,这些年听到这个词的次数越来越多,“我”的寿命也越来越长啦!人们现在意识到,不只是干净的“我”才可贵,“洗澡”后“我”还可以发挥大作用。

      科技很“黑”,让“我”很“清”

      【镜头】

      这里,是一座“水模范”钢铁厂,没有一滴水是无用的。

      走进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就会发现这座“抠门”钢铁厂的“秘密”:生活污水与收集的雨水,约占钢铁厂用水的3/4;自身产生的污水循环再利用,就成了剩下的1/4。

      “8年来,我们生产钢材超过2500万吨,水源全部来自生活污水再处理。”荣钢动力厂厂长胥家俊说。与此同时,钢铁厂逐渐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

      【画外音】

      近年来天津非常规水利用量不断提高,累计创建13个节水型行业,主要节水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我”想说】

      这些年,同伴中间流传着越来越多“黑科技”的故事,有的把我们送往缺水的地方、有的让变脏的我们恢复原样。今天,“我”终于在钢铁厂里体验了一把,“我”和同伴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镜头】

      春耕时节,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的首农庄园里,新安装的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正悄然施展“节水魔法”。

      作为一座新型高端农业示范园,超过500亩的果园、菜田里,蔬菜大棚用倒挂微喷与滴灌“配合”浇灌、果树小管出流的精细灌溉,每一棵植物都被精准“喂饱”。

      首农庄园副总经理蔡满山说,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安装后,每年减少的用水量可以装满约35个标准游泳池。

      【画外音】

      从2015年到2019年,北京全市农业新水用量由6.45亿立方米下降到3.69亿立方米,实现了农业用新水负增长。

      【“我”想说】

      长辈们都说,过去他们手拉手在农田里嬉戏,直到树苗都喝不进去了,他们也不回家。如今,“我”一滴一滴地滴进树苗根部,树苗一旦喝饱“我”就休息,相处得更加和睦啦。

      “我”的点滴,都是珍贵

      【镜头】

      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镇,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流经这里的沱沱河是长江的源头之一。

      十多年前,为了保护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态,镇上6个村128户牧民翻越昆仑山,搬迁到格尔木市郊,新建了藏族村“长江源村”。

      走进长江源村,一座座藏式风格的民居整齐排列。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调研,看到乡亲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总书记很欣慰,对村民们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画外音】

      幸福的除了村民,还有沱沱河。以草定畜、局部地区禁牧等“硬核”措施不断“上线”,长江水源水质连续12年优良率100%。

      【“我”想说】

      在“中华水塔”生活的“我们”,一直过着小伙伴们艳羡的生活。人类让渡出了生活空间,让“我们”“一江清水向东流”。

      【镜头】

      在赣江中游有一座江心岛,过去,由于过度开垦,岛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经过一系列环境修复,如今这里江雾氤氲、沙滩洁净、江水清澈。

      这座江心岛叫莒洲岛,在江西省新干县荷浦乡。

      为了修复环境、涵养水源,生活污水从直排改为集中处理,农业用肥改用有机肥,同时对一些田地退耕还林,迁出畜禽养殖场……

      “现在环境干净了,水质改善了,井里打出的水清甜着咧。”岛民谢生林说。

      【画外音】

      放眼赣江水,滔滔入长江,水清岸绿两岸环境持续向好。如今,长江干流江西段水质断面全部达Ⅱ类标准。

      【“我”想说】

      环境改善后,“净清甜”的“我”吸引了岛民返乡,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重新出现,他们的笑脸也更加灿烂。“我”一个猛扎跃入江水中,把这些故事告诉远方的朋友。

      生长在这片越来越珍惜“我”、爱“我”的土地上,“我”想,“我”永远不会成为那滴人类最后的眼泪,“我”将唱着欢快的歌,奔腾不息。(新华社记者王明浩、白佳丽 参与采写:王井怀、黄江林、王大千、姚子云、田晨旭)(新华社)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