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不论是四月份到广东考察,还是不久前的河北、陕西之行,均多次提及、再三强调、反复要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重点。笔者认为,在科技创新上,应当“破立并举”,在消除思想和制度阻碍的同时,紧盯科技领域核心关键,方能实现突破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主抓科技工作的党员干部,必须要高站位、肯让位,且不失位,才能让“科技之花”绽放得愈发绚丽,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走上阔步发展的“快车道”。
登高而望远,看得深且透,方能消除制约科技发展的思想障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历史上看,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发展速度不等于发展厚度,技术落后比经济总量落后更为严重,其造成的恶果,也许一时难以显现,但总会凸显爆发。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经验,更是血的教训。中国的近代史便是生动的实例——被坚船利炮轰开的国门,一条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与屠杀……以史为鉴,读好历史“教科书”,才能更好征战科技“新赛道”。而放眼当前世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当经济航道完成由拼“资源”到拼“科技”的转变,不“转舵”的船极有可能“触礁”。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被挑衅、被污名化之事时有发生,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受人针对……中国的国际发展环境并不乐观。因此,作为党员干部,绝不能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历史教训要吃透,世界局势要看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敏锐把握发展趋势,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心态抓实做好科技工作。
两条腿走路,走得稳且实,方能冲破阻碍科技进步的制度藩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书籍中鲜明指出,我国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较为严重,科技创新“孤岛现象”、“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颜色行事”、“我国科技人员和机构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在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探索后,我国寻觅出解决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路径,在破除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时,也有一条类似的路径,即“政府”和“市场”协调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一方面,政府要“不失位”,做好组织、引领、统筹,此乃“进”策。即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引领科技创新朝“四个面向”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肯让位”,减少不必要干预,少“开会走过场”,少“调研搞形式”,此乃“退”策。减少不专业、无技术根底的“乱指挥”,将科创舞台让给市场,把聚光灯从领导干部移到企业主体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退相宜,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方能从容有度、协同并进,走好科技创新路。
瞄准关键点,发力快且准,方能汇聚推动科技腾飞的澎湃动力。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发展将“窒息无力”,关键领域遇“拦路猛虎”,畏缩不前则必败无疑。不论是内部的技术瓶颈,还是外部的技术封锁,都要勇于面对、辩证看待,寻取胜之道。自主创新最为重要,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有钱买不到,必须摆脱依赖、自主研发,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只有牢牢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真正筑牢经济、国防等各方面安全根基。自主创新不等于闭门造车,开放创新也有必要,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仅是看清差距的好机会,也是科技进步的一大途径。对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且安全可控的国外技术,加以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将“科技舶来品”变为更加优化、适应国情的“中国新科技”。除开关键核心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关键主体同样至关重要,各主体要各司其职、各建其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透视历史、面向未来、剖析环境,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仍任重道远,但要坚信,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握“四个面向”,举国齐心、万众同创的良好势头下,中国终将在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