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吊脚楼和那条溪

2021-04-22 17:05:36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宋佰胜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去牧笛溪是为了看风看水。据说《江山如此多娇》电视剧的拍摄,跑遍了湘西400多个村寨,最终选择牧笛溪,是因吊脚楼和那条溪。

    牧笛溪是四都坪的一个村。所谓坪,并不很大,无非是山里人对坪地的向往。湘西多山,抬头是山,出门是山,走路还是山,牧笛溪就躲在那重重的山里头。

    从牧笛溪到张家界隔一重山。那山高耸入云,叫天门山,有话云:“大庸有个天门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人走要低头,骑马要下鞍”。张家界原叫大庸,去四都坪只有一条路,一趟车。路烂,车况也差,遇到“之”字拐,刹车与油门并用,车子“嘎嘎”作响,快散架了一般。现在好些了,从天门山后山打洞架桥,很是缩短了距离。

    但车过天门山后,仍然山道弯弯。起初,车上还有人说话,开着开着,除了师傅醒着,其他人都睡着了。

    不知开了多久,等车上人陆续醒来,汽车已行驶在一条山谷中间。谷底潭滩相连,怪石磷立,两岸石壁刀削一般;谷岸山涯高挂,层层叠加,既像码头集装箱,又像天上“爆炸云”。车钻进这个云团,翻过一座小山,一块狭长的坪地岀现在两山之间。坪地与山脚相连,鼓起一道道筋脉,筋脉的吊坎上长着古树,一栋栋吊脚楼掩映在古树下面。

    这就是传说中的牧笛溪了。

    相对于城市高楼,吊脚楼似乎是贫穷的胎记。牧笛溪原叫庙岗,电视里叫碗米溪,当地人叫它张家湾。不管怎么称呼,都改不掉当地人对风对水的保护。时至今日,这里仍然建房用木头,修路不砍古树,装修不用铁钉和瓷砖。连祖坟也不打碑,垄一堆黄土,栽一蓬竹笋,谐音“发子发孙”。当地人说,这是对自然的敬畏。

    我们在青石板的牵引下越过小桥,跨上石阶,走进吊脚楼里的人家。这里没有一栋现代建筑,没有一块裸露土地。农家门前的岩墙上,长满了青苔,挂满了青藤。屋后古树遮天蔽日,丫枝上,筑着多个鸟窝。主人见山外来客,格外热情。指着电视剧组的照片说:“要不是吊脚楼稀缺金贵,我们哪有资格当群众演员?”他美滋滋的样子,令我对吊脚楼的兴趣更浓。

    这栋吊脚楼,随坎而建。以吊脚高低适应坡地变化,一半在坎上,一半在坎下。长着细长的腿,生着宽宽的肩,戴一顶“人”字形的翘角帽。这里的吊脚楼,因有柴房、箱房、转角走廊,翘角帽的规格有大有小,它们相互交叉,错落有致。创造了不挖土方、不破坏植被也能建房的神话。

    俗话说,高山有好水。牧笛溪除了古老的吊脚楼,村庄中央,还横躺着一条溪流,冬暖夏凉。溪不宽,无明显的岸,靠柳树小草自然为界。柳树很随意、很慵懒地长在河边,根茎露出地面,柳条随波逐流。也有歪脖的柳树,把树杆野性地抻到对岸,使整截河床如一条绿色长廊。还有些柳树,长在沙洲中央,任性地把一股清泉分成数股,在平缓之地如数条银蛇蠕动,急流险滩时,溅起朵朵银色的浪花。看起来哪里是溪流,分明是躺着的瀑布。比站立的瀑布更妩媚、更韵味。

    美需要分享。触景生情的我,在朋友圈上发了一条微信:“树老了风景还在,屋老了乡愁还在,人老了感情还在,美永远不老”。

    好酒不怕巷子深,这话不假。去牧笛溪虽然坡多、弯急、路长,但移步换景,值得。这里吊脚楼和溪流遥相呼应,中间布着水田。水田是土家人的粮仓和命根子。吊脚楼和溪流犹如卫士,也犹如楚河汉界,神圣不可侵犯。相传,土家人原本生活在肥沃、富饶的中原地带,因种种原因迀徙到湘西大山深处,为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才发明了吊脚楼。这些良田,挂在青山绿水间像块喜匾,与小桥、流水、古楼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春来早”的美丽画卷。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