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界上农场”彩云间

2022-04-11 14:43:41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李文锋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界下红河谷,界上彩云间。

    这片古老的梯田风光,就若隐若现于这一方山水彩云之间。构成了张家界永定区丁家界最为神秘、古朴诱人的“界上农场”风光大片。

    春种与秋收是农耕文明最为繁忙的时节,也是最为舒心的时节。一季是满怀希望,憧憬丰年;一季是收获果实,享受幸福。

    又是人间春种时。

    在这片彩云之间,在这片神奇的高山坡地上,在这片海拔八百米独特的田园种植区,我们将欣赏到怎样的诗情画意?

    在这里,有一群留守土地的农民。他们经风雨,伴日月,不畏雷电,不怕严寒,他们以彩云为乐,携春风共舞,同夏花齐放,听秋收欢唱,任冬雪锤炼,坚守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用自己的双手绘制时代的最新画卷。

    看那层层叠叠如镜片一样铺展的梯田里,一个个弯曲的身影,一根根快乐的手指,正在与自家堂屋一样熟悉的稻田对话。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碌着,把一把把青苗插进大地,插进春天温暖的怀抱。用一个个绿点、一条条绿线、一方方绿面的节奏,给这一方田野轻轻地披上一身青绿的披风。一方天地如此魔术般的变化,没有忧伤,只有快乐,没有失望,只有忙碌。这样的忙碌,是一份希望,是一份寄托,是一份责任。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这里就慢慢脱贫致富了,这样的忙碌,是在抓住农时,抢插一年的那份惊喜与信念。自从“界上农场”打卡以来,他们就在每一个春插的季节,默默地重复着这些古老的插秧细节。

    漫游此地,一行行、齐刷刷、娇嫩嫩的绿色禾苗,会牵扯我们的脚步,会让我们俯下身去,加入他们的行列。也会让我们赶快举起相机,行走于绿光闪烁、田园小径,迫不及待地拍下这一幅幅饱满酣畅、乡野十足的锦绣图案。不一会儿,在一片梯田里,无数苍翠欲滴的秧苗整整齐齐地站着,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更像巧夺天工的土家十字绣。春插的丁家界,春风十里,岁月如歌,漫山遍野开满了油菜花、杜鹃花、樱桃花。当下的春插虽不及集体化时代的波涛汹涌,但也平添了几多的情趣雅致,生发了无数的人生回忆。

    就在你忘情地参与插秧体验时,你的身边猛不丁就会有人轻轻吟诵:“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样的禅味诗句,这样的迷人风景,这网红打卡地,让我们心心念念,不忍离去。

    在这般盛大的春插场景里,各位游客从四面八方把目光汇集到一个古老的覃家大院里,仿佛魂牵梦绕,百川归海。

    覃家大院的华丽转身。

    这座土家百年古村寨里的覃家大院,绽放在永定区天门山镇土木溪村丁家界组的山界上,绽放于醇香、厚重的土家农耕文化墨香诗韵里。四季翠绿掩映,云雾轻纱曼舞,土含富硒的生命火种,自然山泉清冽甘甜。天人合一、阴阳合和的特殊地理位置,阳光充足,雨水也充足,这种阳光与雨水的君臣佐使,让这方山水魅力四射。这里的野菜果蔬香盈四季,这里的生态家宴味鲜“醉”美。原始的农耕方式生产的稻米,早在清朝年间就被定为朝廷贡品。如今因覃家大院的主人,酷爱传统农耕文明,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张家界旅游的长足发展,潮水般推动全域旅游的兴起。比邻天门山风景区的丁家界也搞起了乡村旅游。集观光与家庭农场于一体的覃家大院,在某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打卡地。这样的打卡地,与柳叶溪、中村、牧笛溪等古村寨一起,构成了张家界乡村旅游向南一线最为炫目的颗颗明珠。

    悬念提起,终会落地。其实,覃家大院出名的那一夜,应是2014年春节前的一夜。那时,在此举办了一场大型的“长桌宴”,上了中央电视台。后来CCTV3、CCTV1先后在这里拍摄了《覃家大院过大年》专题片和2015年春晚广告。覃家大院的四合天井,方圆五六亩,镶嵌在花果飘香、绿树成荫、层层梯田、彩云缭绕之间。因祖辈避匪,偏隅一安,移此建屋,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它坐落在丁家界半山顶,与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遥相呼应,风景绝佳,自带流量。丰厚的土家文化、源远的农耕文明,像一株奇葩,被央视高高托举于世人面前,芬芳四溢。从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里要说的另一宗悬念,也即将揭秘。覃家大院的农场主,这位神秘的主人,即将出场。2017年7月,覃家大院家庭农场正式成立,覃云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场主。

    覃家大院如今健在的老主人是覃大爷。覃大爷年近八旬,精神抖擞,是上个世纪村里的老支书。儿孙们都下山进城住进了楼房,他与老伴仍然坚守在山上,打理着田间地头和山林鱼塘。老人共育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参加了革命工作。农场主覃云,是覃大爷最小的儿子。如今覃家大院也就覃大爷与覃云爷俩用心驻守,倾情开发,其乐陶陶。

    古老的覃家大院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来到“界上农场”,清风拂袖,云雾缠身,如临仙境。游客便觉“青峰鸣翠鸟,高山响流泉,身在农场里,如上彩云间”。然而,曾经的古驿站,直到本世纪初,这里都是交通不便,是远近闻名的穷山坡。虽然离城区只有20公里路程,但这里山高路陡,不通公路,外出赶集只能步行,下山一次,来回要花去整整一天。村里人为了改善生活,大多外出务工,连自带山泉水、耕作条件最好的农田也无人耕种。大面积农田就从那个时候开始逐年抛荒了。

    2014年,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在外打工的覃云年底回到老家,试着开了一个食宿一体的农家乐。每年收入2万多元。后来,他成立了覃家大院“家庭农场”,种植生态稻米,卖起土特产。一年收入30多万元,大大超过了他在外打工的收入。如此一来,他便坚定了回乡创业的信心。

    说起回乡创业的事,覃云感慨良多。他说,2014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此前,他在河北保定打工,家里两个留守男孩,由年迈的父母照顾,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在外打工,他时刻牵挂,白天身在他乡,晚上梦在故乡。心想,回家做事,才是出路,才能照顾好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

    2014年的腊月,央视要在覃云家拍过年片,他兴奋之余,抓住这个机遇,就回家开办了农家乐并开始谋划开荒种田。那时,他看到全村的大部分稻田已抛荒了,田里的杂树长得比碗口还要粗,杂草有人多高,野葛根比手腕粗,野猪比家猪要多,他的心疼痛不已。

    回想起小时候的田园风景,覃云心里感到无比凄凉。以前是风景如画,现在是遍山荒芜。前辈开辟良田是多么辛苦,到现在却荒废了,覃云的心里感到不是滋味。面对此情此景,覃云产生了一种想法,一定要把这些荒田开挖过来,恢复这些稻田昔日的芳华。更何况,丁家界的大米,打清朝起,就已列入贡米。这样的独特资源,一定要把它开发出来。

    要种贡米,必需良田。要垦复良田,又谈何容易?覃云打定主意铁下心,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荒废的田地流转过来。他每家每户登门拜访,苦口婆心磨破嘴皮,与各种心态较量。有的人宁荒勿转,有的人要价天高,有的人拭目以待,有的人铁门紧锁,有的人半推半就,但最终,覃云还是以诚心打动了乡亲们的心。流转了一部分荒田荒地,有的垦复过来,有的重新开垦。

    回想起当时开荒的情景,覃云说他到如今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村里人不支持也罢,就连他的家人也持反对意见,说他打工赚了几个血汗钱,搞这么些不进油盐的事,钱打水漂了不算,下辈子喝西北风恐怕都找不到方向了。

    覃云用“种田就要种出个样子来,当农民就要当个新农民”的理念,来教育说服大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村里人也不在背后说他是傻蛋了,家里人也觉得他在干一件光明正大的好事,种田不丢人。

    开荒最大的难事就是怕失火,荒芜多年的田地都与山林连为一体,一个失误会让好事变坏事,还会摊上牢狱之灾。覃云在开荒垦田中,把各种风险因素考虑得周全备至,处处防患于未然。他从村庄附近请到了几十个帮工,把荒田荒地里的杂草烧了,树根挖走了,田埂整理了,土壤翻耕了,水源疏通了,一丘丘梯田像镜子一样恢复了往日的明净。碧波荡漾的层层梯田,迎日送月的座座青山,画出了新农村的新画卷,唱出了新时代的新气象。

    尽情拥抱泥土香,“百二秦关”属农场。

    在回乡的2200多个日子里,覃云的眼里总是含着晶莹的泪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梦想与期盼,因为他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生命相系。

    2016年,垦复农传坡、村部周围70多亩。

    2017年,垦复土墙岗、兰子岗70多亩。

    2018年,垦复梧桐岗、木耳棚60多亩。

    2019年,垦复金钱坡屋后、张家下坝、丁家界婆婆井50多亩。

    2020年,垦复二坝源、槐树脚周围70多亩。

    至今,已垦复并开垦良田近400亩,他的“界上农场”也初具规模、蔚为壮观。

    覃云一边开垦新田,一边种植传统水稻。他凭着守正创新、货真价实、诚信经营的精神,让丁家界农垦58、冷水糯等富硒大米,销量爆棚;让丁家界的稻花鱼、糍粑、炒米、腊肉等农产品得到了市场超赞。

    覃云天性聪明,勤劳勇敢,虽读书不多,但自学成才,可谓一代新型农民的自我崛起,与土地的关系更为亲密,与大山的感情更加深厚。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规划有度,决心在发展现有农产品的同时,拓展原生态农耕品牌,把丁家界糍粑、炒米和腊肉产品,推向全世界。与此同时,他将打造现代梯田景观文化带、土家康养休闲基地、农业亲子体验园等“农旅文”深度融合田园综合体。

    生态农场哪里去?丁家界上彩云间。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想吃啥、想购啥,覃云就会像从“超市”里取出“界上农场”里的农垦58、冷水糯,以及千奇百样的山珍野菜,来满足你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康乐福、幸福人生。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