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别策划﹒名家畅谈
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张家界旅游事业一路高歌猛进,推动张家界走出深闺,成为中国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旅游明珠。发生在张家界境内的旅游现象,多次被国内外媒体和专家学者调研、解读和推介,“旅游龙头”“样本价值”“示范效应”,等屡屡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上。
尤其是2018年,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张家界市委联合调研组撰写的《从深闺山水到璀璨明珠——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张家界样本”》一文,入选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丛书之《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使得张家界再次被放到镁光灯下观察——该项调研活动系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张家界因此入列全国40个重点宣传报道城市,结合文章内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掀起了新一轮对“张家界现象”的聚焦,并对旅游业“张家界样本”价值予以肯定。
一个城市,总有一些特色和亮点需要我们去总结、提炼,进而实现更好地前行。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研究员在丛书出版座谈会上指出,城市、县域和企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积累了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宏伟成就……在改革开放40周年、建市30周年背影尚未远去,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认为,在这个春天里回眸张家界特色和亮点,畅谈张家界样本价值,对我们的未来建言献策,无疑具有强大的提振意义。据此,我们推出这期特别策划,以飨读者。
《旅游周刊》编辑部
2019年2月24日
从深闺山水到璀璨明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张家界样本”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张家界市委
联合调研组
张家界市,位于北纬28°-30°、东经109°-112°之间,地处我国中西部的湘西北边陲,下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设张家界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张家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172万,总面积9533平方公里,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功能区、知名旅游区于一身。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界因旅游而建、因旅游而兴,先后摘获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张家界地貌”命名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等多项殊荣,成长为享誉中外的世界知名旅游地,树立了内陆偏远地区开拓现代旅游的精彩典范,记载了40年来中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剪影。
1旅游胜地的崛起:打造山水旅游的“全球名片”
张家界原名大庸市,是古庸国所在地,乃“九州之外”“以采蕨挖葛为食、饲蜂为业”的“蜜夷”之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桂林、黄山等地已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归来不看山”的知名景点,这里还是个小小的国营林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下,张家界快速崛起为一颗璀璨的山水明珠、世界级旅游瑰宝。2018年,全球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杂志澳大利亚的《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把以张家界等景点为核心的湖南地区作为全球十个性价比最高的旅游目的地予以推介。张家界旅游从无人知晓到名扬四海,经历了立园建市、旅游兴市、转型强市三个历史阶段。
(一)因旅游建市,开启现代旅游城市建设(1979—1994年)
改革开放之初,大庸张家界林场仍然被当地人称“山高水冷石头多,不是过溪就爬坡”,一些艺术家、摄影人士却已经发现她的确与众不同。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张家界写生,惊叹张家界景色之美,认为她秀色不让于桂林,情调不同于黄山,特色凸显于峨眉,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因此在湖南日报发表《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轰动一时。而真正转变观念,把旅游业从被视为“资产阶级游山玩水”解放出来,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还是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派出14人考察小组,专题考察张家界国营林场,认为张家界旅游资源大有开发价值。其后,林业部组织专家对张家界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估,认为张家界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有进入世界一流景区的潜力。198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由此肇始。1985年,为了加快张家界旅游发展,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县撤县建市。1988年,国务院同意将原大庸市升级为地级市,慈利县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管辖;大庸市设永定、武陵源两区,从此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走上了统一开发建设管理的道路。1989年以来,大庸市以促进现代旅游发展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提出“初步建成国际旅游新城”的目标。1994年,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从成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到建立第一个旅游开放为主的地级市,张家界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开启了现代旅游城市发展的崭新阶段。
(二)以旅游兴市,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1995—2011年)
张家界市建立后,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立足优势资源,实行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愈加清晰坚定,旅游成为张家界立市之基、兴市之本。1995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界,并亲笔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张家界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1999年市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发展经济必须以旅游为突破口,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从此确立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此后数届党委政府以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带动战略,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做大旅游经济规模,打造张家界旅游品牌,开展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把张家界建成湖南旅游龙头和全国旅游产业大市。连续十余年,张家界成为全国旅游的兴奋点,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旅游人次大幅增长,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到2012年,全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3590万人次,与黄山3600万人次基本相当,高于桂林3293万人次,跻身于全国知名旅游区的前列。
(三)促转型强市,致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推动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张家界积极树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适应大众化旅游时代的需求,努力实现旅游从单一观光型向度假复合型、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从国内品牌型向国际名片型转变。为此,张家界找准坐标、找到对标,积极变革旅游发展方式,探索推进全域旅游,提升旅游附加值,扩大国内外影响力,致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进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增长阶段。2013年中共张家界市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张家界市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和“1656”行动计划,并深化为“一战略七行动”。 2017年3月中共张家界市委七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在“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基地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的意见》,提出了“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和“11567”发展思路。一系列符合张家界历史阶段的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有力指导和推动了全市旅游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张家界市旅游接待人次连破3000万、4000万、5000万、6000万、7000万五大关口,2017年达到73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迈过200亿、300亿、400亿、500亿、600亿元五个台阶,2017年实现624亿元,两项指标连续五年保持20%左右的高位高速增长。在全国同类型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城市(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外)中稳坐“头把交椅”,创造了中国现代旅游发展史的传奇。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催发旅游事业的东风春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给张家界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带来了张家界国营小林场发展成为旅游“全球名片”的惊天巨变。因此,改革开放如东风、似春雨,催生了张家界、激活了张家界、发展了张家界,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为张家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就了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奇迹。
2创新源地的勃发:贡献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40年来,张家界旅游发展以后来者奋起勃发、一路高歌猛进,除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外,其兴盛的秘诀在于全市上下不断求索创新的精神。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张家界为旅游业发展贡献优秀的创新智慧,提供了可供世界旅游业发展借鉴的中国案例。
(一)超前谋划、出奇制胜的产品创新
旅游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张家界在做好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先后开创了中国旅游新业态、开发了中国第一条旅游漂流——茅岩河漂流和世界极限运动圣地——天门山,打造了世界首台高山峡谷音乐实景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和大型民族舞蹈史诗《张家界·魅力湘西》,建设了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建筑奇观——九重天土家吊脚楼、户外观光电梯——百龙电梯和独占10项世界第一的张家界大峡谷旅游景观桥——玻璃桥,引进了马丁飞行包等时尚科技旅游项目,包装了“如果你孝敬父母,就请带他们到张家界去观光”——韩国专项旅游产品,等等。
为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除“吃住行游购娱”传统的旅游六要素持续发展完善外,以“商养学闲情奇”为代表的旅游新要素不断拓展和丰富,探险游、温泉游、乡村游、赏雪游、亲子游、生态游、养生游、休闲游、研学游等一系列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在张家界别开生面,蓬勃发展。全市已开发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国家等级旅游区21家,中国旅游演艺之都、世界户外天堂、世界极限运动胜地、休闲康养度假胜地等旅游新品牌新形象日渐清晰闪亮。2016年,张家界市旅游发展综合质量指数(TQZ指数)为80.94%,评价结论为“非常满意”。
邓昌勇 摄
(二)推陈出新、借势借力的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才能实现眼球效应、抓住游客的心。为此,张家界充分利用节事、政策、媒体、客源地“四大营销”载体,创新影视、体育、文学、音乐等艺术营销,不断尝试营销创新,创造年年有新意、月月有活动、天天有精彩的热点景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已举办了18届。同时,办元宵灯会、土家六月六、国际乡村音乐周、洞听黄龙音乐季、民族文化活动月、翼装飞行世界锦标赛、国际诗歌旅游节等活动也持续不断。张家界为石笋“定海神针”投保1亿元、飞机穿越天门洞、俄罗斯空军特技飞行表演、《阿凡达》取景事件、法国蜘蛛人阿兰·罗伯特徒手攀爬天门洞、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铁锤砸玻璃、首推淡季门票优惠和年票政策等等,成为经典文化旅游的案例。从来不缺乏创意的张家界,让世界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聚焦在这里。也正因为如此,张家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前往。
(三)靶向效应、自我革命的管理创新
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旅游发展,旅游业做大做强依靠的是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张家界先后在全国第一个制定旅游行业管理暂行办法、第一个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第一个推行“导游员国证化”、第一个组建旅游监察队(现为“旅游质量监督所”)、第一个实行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第一个实行旅游门票经营权银行质押、第一个推行旅游企业发票、门票“一票制” 和全域旅游“公对公”结算,以及第一个设立市、县两级旅游工作委员会、第一个在旅游窗口行业探索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等等,创下了旅游行业的许多第一。为整治旅游市场,张家界连续10多年开展“平安满意在张家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持续打击不合理低价、追客宰客、无证经营、违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创新完善“1+3+N”旅游现代治理机制,推进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改革,建立张家界智慧旅游指挥调度中心,优化旅游监管和旅游执法快速反应机制,构建“1+N+15”旅游维权服务圈,有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饭店星级管理、旅行社质量等级管理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实现对旅游市场日常化精细化监管。建立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公示和监管共享制度。全面推行旅游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制度、“十分倒扣”管理制度、投诉直报点制度“三项制度”,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市场导向、多元开发的机制创新
张家界旅游早期开发基本上是政府出钱出力,面临着“既要靠旅游开发摆脱贫困, 又因贫困无力开发旅游”的矛盾局面。经过反复探索, 张家界找到了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市场化之路, 以开放促开发,找市场要黄金。天门山、黄龙洞、宝峰湖、土司城、茅岩河、九天洞、万福温泉和黄石寨索道、天子山索道、十里画廊观光电车、百龙电梯、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和创新产品,在民间资本的投资下,迅速开发建立起来。天门山造就了“美丽张家界的新传奇”,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玻璃桥成为游客来张家界的“打卡项目”,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旅游板块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山水旅游第一股”。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张家界旅游产品供给;强势民营旅游投资企业的介入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启动,支撑起了张家界旅游发展的新架构。多元主体下的旅游业态,也滋养了叶文智、张同生、田辉林、陈志冬、邓道理等一大批旅游营销策划大师和经营管理人才。张家界市设立1亿元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实行以旅招旅、以旅招商,引进和培养近万名韩语导游和旅游经销商,成为10多年来全国接待韩国游客最多的旅游目的地。
(五)精耕细作、引领行业的标准创新
旅游行业作为新兴业态,急需要制定行业的各类标准。为解决旅游统计标准的行业性难题、实现旅游经济的有效核算和评估,张家界根据“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国”、创建旅游城市大数据合作平台(国家旅游大数据实验基地)等需求,着力推进旅游统计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设立城市旅游统计研究院,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0个旅游发展重点城市、500个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旅游经济核算、全域旅游测评验收、旅游业税收征管监测、旅游满意度测评、旅游扶贫监测等统计解决方案。编辑的《湖南省旅游经济综合动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经济动态——张家界创建版》,成为全国300多个优秀旅游城市中唯一能按年度持续反映旅游GDP、旅游业税收、旅游就业、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游客满意度等情况的蓝本。创建制定的《旅游业分类》《旅游经济核算》两个标准已确立为国家标准并颁布实施。张家界着力制定实施旅游管理服务“张家界标准”,扎实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国际质量认证工作,创建制定《张家界旅游团队购物场所服务规范与等级划分》《旅游服务组织金融支付服务等级划分与评定》《湖南省民族客栈地方标准》并得以推广实施。
张雪琴 摄
(六)舒心便捷、游客至上的服务创新
张家界注重旅游体验为核心,从游客渴望放松愉悦的旅游心理角度出发,提升游客吃、住、行、游、娱的服务水平,让游客从抵达到离开全程享受到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加速提高张家界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餐饮”“智慧零售”等全面普及,2013年张家界获得国家智慧旅游奖。开发全国第一个全域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全域通”信息管理系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和在线投诉等“一条龙”线上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市人民政府游客中心体系,构建由门店系统、交通物流系统、网络平台系统、规范标准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O2O旅游服务新模式。推出“10分钟景区应急救援机制”,向游客承诺“你不下山,我不下班”,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诉必果”。在所有景区休息点,配备了装有创可贴、清凉油、胶带、针线等常用应急用品的“党员服务包”。对旅游者采取“你扔我捡、你画我擦、你骂我忍,以德服人”等办法引导其文明旅游,温情化管理,人性化操作,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李详金 摄
实践证明,不断创新是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张家界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始终坚持向改革创新要红利要动力要活力,围绕旅游业发展趋势,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点、突破口,对照最高标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面推进产品、服务、管理、营销等创新,把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旅游改革创新一浪高过一浪,每一步都极大地激发释放了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增强了张家界旅游业的竞争力、生命力和吸引力,推动旅游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3发展高地的担当:舞起“锦绣潇湘”全域旅游的龙头
以一个景区为龙头,带动辐射周边景区,实现互补发展,这是现代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正所谓湖南有两张牌:“一张是袁隆平、一张是张家界”,作为湖南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一张好牌,张家界积极发挥旅游龙头作用,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重大战略决策,努力使把张家界这块旅游胜地打造成为引领发展的高地。
(一)当好龙头:从“景城一体”到全域旅游
要想舞好龙头,先要有龙头战略。作为最早提出“景城一体”和“全域旅游”的张家界,通过探索景区和城镇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倡导和推进“全域旅游”,走出了一条新型旅游城市发展之路。为加强景城一体建设,张家界进一步增强城市旅游功能,加快市中心城区澧水两岸滨河岸景空间建设,一批集娱乐休闲、商务办公、住宿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逐步形成,国际旅游服务滨河景观带、城市慢生活区、水邑生态休憩区华丽展现,建成运营碧桂园、华天城、纳百利、禾田居、湘投阳光、大成山水、京武铂尔曼、青和锦江等一批高端酒店,实施“千家特色人文客栈”工程,等级景区高标准游道、旅游厕所和辅助设施实现全达标、全覆盖,城市面貌的日益景区化、具有“国际范”,朝着建设“畅达、休闲、生态、智慧、文明”五城一体”的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大踏步迈进。
王建红 摄
全域旅游进一步升级了景城一体化的战略,使张家界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制定《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突出全地域规划,按照“三星拱月、月照三星”发展思路,全面提质武陵源核心风景区(月),加快发展东线慈利县观光休闲旅游(星),大力开发南线永定区商务休闲度假和天门山观光旅游(星),全面振兴西线桑植县生态人文旅游(星);按照“双核(武陵源核心风景区、市中心城区核心服务区)三极(天门山旅游文化先导区增长极、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增长极、茅岩河风景区增长极)多点(旅游景点、特色旅游村镇及乡村旅游服务基地)”,推进旅游产业布局,注重差异化、品质化发展。“三星拱月、月照三星、全域旅游”的旅游新格局已经成型。全域旅游,让张家界发展走上了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高速路”。
(二)引领带动:从湘西地区到武陵山片区
作为“锦绣潇湘”全域旅游的龙头,张家界日益彰显旅游发展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呈现从张家界到大湘西再辐射周边武陵山片区的连动态势。张家界旅游在成功开发经营湘西凤凰古城,与黄龙洞景区共同发展,谱写了“龙凤神话”之后,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着力打造环张家界旅游经济圈,建立张家界—湘西—怀化三市州旅游发展共同体,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共同推介旅游线路、共同举办旅游活动、共同完善旅游管理,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推进区域无障碍旅游,实现旅游经济共赢发展,着力打造成全域旅游一体化“张吉怀模式”。同时,作为武陵山片区6个中心城市之一,张家界位于武汉、长株潭、西安、成渝、桂林五大城市圈的几何中心和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带的线路组织中心,承担着上述城市群、经济带的辐射和对接功能,是整个片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是周围500公里范围内唯一具有全国性、全球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吸引、辐射能量巨大。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推荐的片区12条精品旅游线路中,有9条是以张家界作为始发点或终点。为此,张家界积极优化升级交通体系,围绕建设区域性旅游交通枢纽城市,全面优化升级铁路、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网络,启动建设了黔张常铁路和张吉怀高铁,打通了连接贵阳、重庆、桂林、宜昌、武汉、长沙等客源城市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为推进中国武陵山旅游联盟打好基础。
周艳萍 摄
(三)开放互动:从旅游合作到对外交流
开放发展是全域旅游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域旅游的龙头,张家界广泛参与国际旅游合作,联手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在旅游线路上互动、旅游产品上互补、旅游市场上互融、旅游广告上互换。进一步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完善对外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建立多语种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和海外推广机构,启动TDIS(目的地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每年派出20多批次团队到境外旅游市场开展宣传促销和友好交流。2017年,张家界接待了10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游客,覆盖了世界旅游组织156个会员国的69.87%。与此同时,张家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机构)、行业协会、国家旅游局(编者注: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驻外办事处等机构的密切联系,先后与韩国河东郡、日本鸣门市、美国圣达菲市、泰国春武里府等十多个国际城市等在旅游、经贸、文化、农业等方面进行深入友好交流,结成正式国际友好交往城市3个、友好单位4个,签订国际友好交往意向书20多件,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捷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旅游“丝路驿站”4家,这些都使张家界的国际开放度和美誉度得到很大提升。
陈莉 摄
实践证明,全域旅游是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对标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从注重景区的单独发展向以景区为轴心的区域目的地综合发展转变,从部门行为到党政统筹全方位推进转变,实现由旅游观光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兼备方向转型升级,由世界级旅游资源景区到世界级旅游品质城市的跨越,打造核心景区向全域辐射、全面开放的龙头引领发展模式,这就是张家界全域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4民生福地的探索:书写旅游扶贫的精彩华章
张家界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作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此,张家界坚持“一手抓旅游、一手抓扶贫,以旅游反哺农村”,通过引导贫困群众融入旅游产业链,从而打破“端着金饭碗讨饭”的怪象,使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当地老百姓,加快了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一)建设景区景点,贫瘠山区成“聚宝盆”
张家界全面开展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普查,把西线桑植旅游作为旅游扶贫主战场,鼓励和规范有市场潜力的贫困村开发旅游新景点、新产品,鼓励贫困群众把土地、山场等租给合作社或企业发展旅游,把贫困户自有资源折价入股,吸纳贫困群众在企业就业,使之成为拿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和务工薪金的“三金”农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点、乡村休闲农庄、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花卉园、特色客栈等旅游脱贫产业项目,五号山谷、回家的孩子、水木潇湘、遇安邸等一批高端客栈受到中外游客的热烈追捧,其中五号山谷被评为2018年全球十大“必睡”民宿,乡村客栈成为张家界旅游的又一突出亮点。将扶贫攻坚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一举活了资源,农民实现了守着山林就可脱贫的历史夙愿。
苏红 摄
(二)开发旅游线路,山沟古村成“好去处”
张家界坚持以制定完善旅游扶贫规划为切入点,指导和帮助贫困村设计、推广峰林峡谷、武陵民俗、沅澧山水等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丰富的古镇古村古民居和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古镇古村群落,让每条线路特色突出、内容丰富,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制定《张家界市旅游扶贫精品线路导览图》,通过9条跨武陵山片区旅游精品线路、3条跨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12条域内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张家界美丽山水串联成线、成片。昔日穷山沟变成今日旅游休闲好去处,老宅子变成城里人稀罕的好地方,农家饭变成人们津津乐道的“新口味”,古老的吊脚楼住上了外国“驴友”,唱山歌的老人身旁围满一脸新奇的游客,从而使不少大山深处的贫困户过上了充裕的生活。
(三)发展旅游商品,深山土货成“抢手货”
张家界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促进旅游扶贫脱贫。建立张家界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推进大鲵、蔬菜、土家腊肉、茶叶、柑橘、猕猴桃、葛根粉等名优土特产精深加工,扶持开发民族服饰、木雕、砂石画、土家银饰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发展特色种养村、旅游商品特色村。引导贫困户加入鱼泉贡米、宝峰菜葛、天子山剁辣椒、土家织锦等旅游农产品合作社。建立“旅游+互联网”乡村旅游平台,组织自驾车旅游者下乡开展“后备箱行动”,采购优质生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非遗文化产品,扩大旅游商品消费。沅古坪腊肉、洞溪辣椒、白石萝卜等,在大力开展旅游商品扶贫的引领下,这些大山深处的“土货”,逐渐成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抢手货”。
(四)创造就业岗位,贫困村民成“上班族”
张家界通过旅游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百姓“田间地头做产业,唱着山歌搞旅游”。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引导就业,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从田间地头走进景区、酒店,换成了服务员、讲解员、保安员、保洁员、驾驶员、售货员、演员等“10大员新身份”。另一方面,建立旅游、人社、扶贫、财政、商粮、教育等部门及乡镇政府、驻村帮扶工作队合力推进的旅游就业扶贫机制,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开展旅游服务、实用人才技术等系列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村民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
“乖幺妹”土家织锦公司先后培训员工1200人次,5个生产基地106名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可达3万元;“湘阿妹”菜葛基地通过村企共建、委托帮扶、小额信贷等产业扶贫模式,去年共为协合乡565户群众分红150万元;“高山怡韵”茶叶公司带动5个贫困村种植青钱柳茶叶,212户527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达2800元。目前,张家界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村、40%的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扶贫,20多万贫困群众从事旅游业,每年因旅游扶贫脱贫人数达1万余人。2016年,全市旅游精准扶贫脱贫21505人,旅游扶贫脱贫贡献率40.39%。核心景区所在地武陵源区依托发展旅游业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
实践证明,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旅游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唯有发展旅游经济,才是张家界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兴盛的最佳路径和必然选择。通过开展旅游扶贫,不仅盘活了山乡沉睡多年的闲置资源,而且激发了全民通过旅游进行创业的潜能与热情,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添了一个“好帮手”,同时也丰富拓展了旅游业态和产品,开辟了旅游发展新空间,使张家界成为旅游发达、人民幸福的“福地”。
5绿色宝地的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典样本
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张家界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有力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事业发展繁荣,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注脚。
(一)坚持生态优先,守住绿水青山
张家界视绿色为最鲜明的底色、生态为最宝贵的财富,把山清水秀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方针和“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把“山上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山下建设未来文化遗产”的理念贯穿到域内所有建设活动之中,通过实施武陵源核心景区住户和违法建筑两次大拆迁,禁止发展高能耗、重污染产业,重拳打击非法开采镍钼矿行为,在景区和城区全面取缔燃煤锅炉、兴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禁放烟花爆竹、开展“六城同创”,在农村实行退耕还林、推广沼气、环境整治“6+1”行动,等等,持续做好护山、护水、护河、护林、护地、护天文章。坚持实施环境保护议事制、环境保护报告制、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制、环保参与综合决策制“四项制度”,要求全市各级人代会将环境保护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等一同提请人大代表审议。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全市营造环境保护底线不可触碰的高压氛围。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4天,优良率达88.8%;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所有地表水监测断面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70.98%,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6%。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9个国家级生态村镇,172个省级生态村镇,912个市级生态村,张家界市成为中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
(二)坚持旅游融合,赢得金山银山
张家界坚定不移走“旅游产业为核心,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广泛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旅游+农业”规模不断壮大。从简单的“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向“休闲、养生、体验、健身、度假”转变。培育开发古法农业、订制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大力发展大鲵、茶叶、富硒农产品、名优特干水果等特色农副食品,以及道地中药材,全域打造推出“有机农产品”品牌。制定实施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奖励制度。“旅游+工业”结合更为紧密。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实践“发展旅游产业商品集群”的理念,建设旅游商品产业园、武陵山珍馆、物流园等产业园区,研发推出一批武陵山区民族特色医药(保健)产品、便携式工业旅游商品,培育打造灵洁食品、土家妹、军声画院等20多个“湖南省著名商标”以及茅岩莓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市旅游商品工业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9.8%,成为张家界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文化演艺”异军突起。深度开发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桑植民歌、大庸硬气功等传统文化项目,做活提升民居建筑、节庆礼仪、民族服饰、民间技艺、生产(生活)习俗等风情体验项目,打造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新产品。市城区元宵灯会成为全国“五大灯会”之一,“六月六”成为了中外游客与土家人的狂欢节,溪布老街成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的非遗体验基地,《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市旅游演艺年产值突破4亿元。“旅游+体育运动”惊艳世界。加快发展旅游性体育事业和体育性旅游事业,连续举办翼装飞行世界锦标赛、自行车天梯速降国际赛、世界跑酷大赛竞速赛、自行车峰林穿越挑战赛等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提升推广槟榔谷、红岩岭、天泉山、七星山、清风峡等十大户外精品旅游线路,张家界正成为全世界“户外运动天堂”。2016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中,旅游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8.34%、43.89%、61.71%,有力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提升。
朱利 摄
(三)坚持依法治旅,实现旅游善治
张家界始终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推动旅游业矛盾问题从突击“整治”走向依法“善治”。2000年9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我国第一部自然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2018年5月,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我国第一部全域旅游地方性法规——《张家界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张家界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着眼于国际化发展目标,突出旅游规划的地位,用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功能的提升完善,以此促进张家界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质量向国际化水准迈进。在旅游市场秩序治理上疏堵结合,突出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旅游纠纷法律援助机制,规范旅游佣金收支行为和旅游电商服务,制定了具有本市特色的处罚类型和标准,着力根治“追客赶客”等旅游乱象。《条例》通过立法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全域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做好引导和统筹规划,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管理,有力保障了全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两山理论”是指导旅游实践的“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深刻揭示了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旅游实践的指南“真经”。张家界在旅游发展中,把自然禀赋的绿水青山变为流金淌银的“绿色宝地”,留住了绿水青山又抱回金山银山,正是这一光辉论断的实践范例。张家界的实践证明,新时代旅游业发展必须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实现人与绿水青山和谐共处的永恒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界旅游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一个经典样本。在旅游业带动下,张家界经济实现10.04%年均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4.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42.4亿元,增长了38倍,其中旅游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接待游客从54.7万人次增加到7335.8万人次,增长了134倍;境外游客从1.68万人次增加到355.9万人次,年均增长19.5%;旅游收入从2491万元增加到623.8亿元,增长2500多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32元增长到8692元,增长了19倍。随着中国旅游逐渐步入世界旅游舞台中心,张家界这颗地处中国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璀璨明珠,也将站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前沿,迸发出开放引领、全域绽放的独特魅力。张家界的旅游正在迎来发展大机遇,必将实现发展的大跨越。(本文略有删减,相关数据统计截至日期为2018年7月)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于张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