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张家界新闻

“傻记者”笔下的“傻子”们

2019-08-25 16:48:55  来源:掌上张家界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编者的话            

    这是一篇本报记者参加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的演讲稿。在这篇演讲稿中,我们看到,我们的记者扎根基层,采写了很多鲜活的典型,这些人物,通过记者的文字,被大家认识和了解,记者的努力付出,达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唱响正气歌、激发精气神的作用。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自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从“好记者”的“好故事”中吸取营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増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继续讲好张家界的故事。              

    做新时代的“傻子”

    记者 宋世秀

       

    比赛活动现场    


           


           

                 


               

    我从小就挺傻的,我妈现在说起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和小伙伴打架的情景,她说:“你呀,就是那种被打不知道还手、被骂不知道还口的傻孩子。”

    我承认,我是挺傻的。我羞怯胆小,不善言谈,反应也不敏捷,所以父母对我一直的期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而我却意外地成了一名记者。这让他们非常担忧,“你怎么能当记者?你吃得好这碗饭吗?”有意思的是,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做了十年记者。在这十年当中,我见到了很多别人眼中称之为“傻子”的人,而他们,不仅成了我笔下最生动、最丰富的新闻素材,也成了我新闻路上的引路人。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傻子”的故事。


               


               

    “傻子”一:                

    慈利县赵家岗土家族乡天鹅村老人王子庆                        

                   

    认识王子庆是在2011年夏天。盛夏7月,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顶着烈日,推着独轮车,在沿街叫卖水果。他的声音沧桑嘶哑,而他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

    这是王子庆卖水果的第6年,他要用卖水果的钱,去偿还一笔24万元的债务。说到债务,又得从一座桥说起。王子庆的家乡有一条河,几十里长的河却没有一座桥,两岸19个村的群众都只能涉水过河,每逢雨季,大家就只能望河兴叹。而建一座桥需要30多万,修桥成了当地群众的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也在王子庆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2005年冬天,他向子女筹资,又找银行贷款,用艰难凑到的13万元启动了漫水桥的建设。半年年后,一座长145米、宽3.8米的漫水桥终于建成了,而他却从此背上了24万元的债务。                  

    乡亲们受益,一个人举债。也许你觉得他很傻,可是他说:在困难面前,总得有人去打头阵,如果没有别人,为什么不能是我?                  

                   


                   

                   


                   


                   


                   

    “傻子”二                

    慈利县苗市镇龙阳村的教师“兄弟”                        


                     

                   

    李子鹏和张尚军,坚守在龙阳小学18年的教师“兄弟”。当时的龙阳村不仅偏远,条件也非常艰苦,这里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往山外,就连吃水也要用油布水袋从山下运回来,没有老师愿意在这里停留。

                   

    1998年,19岁的李子鹏和17岁的张尚军来到这里。最初他们也想离开,可龙阳村90%以上是留守儿童,“你们走了学校怎么办?龙阳的孩子们怎么办?”领导的话让他们于心不忍。2003年夏天,张尚军将写好的电动申请交给镇中学领导,却被得知消息的村民拦下,孩子们拉着他的手哭喊“老师,别走!”那一夜,滴酒不沾的他喝了半斤酒,将自己醉得彻彻底底。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离开的念头。

                   

    18年的苦,难以言说,仅仅是为了运水,俩人走过的路程就有上万公里。但18年的甜却又清晰可见,因为有李老师和张老师在,龙阳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少,哪怕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特殊孩子。


               


                   


                   


                   

                   


                   

                   

    新旧学校对比


               

    “傻子”三                

    比农民更“农民”的高级农艺师李宏志                        

                   

    慈利县旱科所的李宏志,头戴草帽,皮肤黝黑,如果不是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我们很难将他与科研工作者联系在一起。

                   

    1983年,20岁的他被分配到慈利县农业局,可他不坐办公室,主动申请前往偏远干旱的旱科所,从此30多年以所为家。30多年里,原来的同事或退休或调走,最终只有他一个人留了下来。尽管如此,该做的试验和科研,他一个都不少,甚至越来越多,到后来每年仅玉米一项,他就承担了1000多个品种的试验任务。

                   

    采访他,我跑了三次旱科所。我费尽心思,想从他身上得到一些关于他工作和思想上的细节,但他不善言谈,我看到的,只是一摞荣誉证书,一堆发表过科研论文的杂志刊物,还有满架装订成册的试验数据。

                   


               

               


               

               


               


               


               

    这样的“傻子”很多很多。因为他们,我开始懂得,“傻子”纯粹,能够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在自己肩上;“傻子”执着,明知道千难万险,却还是会义无反顾。他们的故事常常提醒我:这个世界需要聪明人,更需要下笨功夫、用真感情的人。他们让我明白了,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

    所以2013年,张家界日报在区县设点时,我主动申请去了慈利县,而这一去就是6年。6年里,我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约采访,一个人穿行在慈利的每一个角落,我忽略了对家庭的关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我把自己,也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

    可是在慈利蹲点时我才发现,基层有那么多我们在办公室发现不了的好故事,有那么多人怀着赤子之心在默默地发光、发亮,我怀着敬畏之心,将他们一一传播出去,在成就他们的同时,也成就了新闻路上的我自己。

    如果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做一名扎根基层的记者。我愿意在一线坚守,愿意在基层寻找和挖掘平民英雄的故事;我愿意继续用我手中的笔,去放大、去讴歌普通人群中的真善美,愿意把积极的、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力量传递给读者。我愿意和他们一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傻子”。


       

     • end •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