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日子比蜜甜 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敬老院——
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敬老院的老人们正在菜地里劳动。记者 罗杰 摄
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敬老院的40多名老人,过着安宁、祥和、愉悦的晚年生活。1月15日,记者走进了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敬老院。
“好田好地不用肥,好郎好姐不用媒”……,还在院外,敬老院广播里的桑植民歌就飘进耳朵。走进敬老院,老人们正在院子里晒太阳,有的在学唱桑植民歌,有的在打扑克、聊天,个个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院子东头挂着一排排熏黄的腊肉,储藏屋里储藏着一屋上好的木炭。院长王真吉告诉记者,今年敬老院杀了10头年猪,有1000多公斤猪肉,还准备了2000多公斤栗树炭,至于棉被棉衣棉裤棉鞋等应有尽有。
亲如兄弟姐妹
芙蓉桥白族乡敬老院始建于1999年,占地12亩,环境幽雅,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吸引了邻近的马合口、麦地坪等周边乡镇的老人入住养老。
钟子周老人今年83岁,虽然入住芙蓉桥敬老院只有1年多,但已与这里的老人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前不久,钟子周因病住院了,从乡医院到县医院,一路都有敬老院里的老朋友陪护。特别是谷忠海,在县医院,每天给钟子周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护士们都以为他们是亲兄弟。钟子周的儿孙们来看望他,谷忠海告诉他们,有时间就伺候几天,没有时间就放心地忙自己的事去。就这样,谷忠海像照顾兄长一样照顾钟子周,病友都称赞他们两个比亲兄弟还亲。
钟子周病愈后回到敬老院,老人们都带着礼物看望他,陪他说笑话,给他唱山歌。当他唉声叹气时,老伙计们开导说:“叹什么气,我们对你不好吗?人老哪个不得病?活一天算一天,看到了今天的太阳,就别管明天的月亮。”长寿老人钟吉善开导他说:“现在日子这么好过,我已满90岁,还想活到100岁,你至少活到90岁不成问题吧!”老朋友的关心,钟子周老人很快康复了。
张青芝和钟以烈以前是芙蓉桥敬老院的一对恩爱夫妻,两年前钟以烈去世了,在敬老院的老人们的关心下张青芝慢慢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喜欢助人为乐的谷忠海老人经常照顾张青芝老人,口渴了给她递茶,就餐时帮她盛饭。院长王真考虑到张青芝老人身体较差,需要人经常贴心照顾,看到两位老人和谐相处,便和其他的老人一起帮这两位老人牵线搭桥,凑成了两位老人的好事。2008年,两位老人幸福牵手,芙蓉桥敬老院的那些单身老人们,很多人都在敬老院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他们牵手夕阳,感受夕阳的美好。
活得健康潇洒
“生命在于运动”。为让老人们在欢度晚年的同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院长晴天组织老人做早操,下午慢步百步走,每周开展一次打扫芙蓉桥街道的集体活动。
对那些年纪不大且有一定体力的老人们,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以院养院”活动。谷小春等8个年纪不大的老人承包了芙蓉桥街道的清洁卫生工作,每天工作1个小时,一年下来收入1000多元。“做起事来身体发热,有时出汗,根本不冷,要是哪天没做那么一会儿,晚上还睡不落觉。夏天扫街,我们选在太阳落土后扫,虽然出汗,但不是很热,夏天是出汗的时候,多出汗有好处。”当记者询问谷小春老人时,她开心地告诉记者,“还是劳动最光荣,扫街不是向钱看的,吃的穿的都是国家的,为政府做点事是应该的,更主要的是锻炼身体哒。”
敬老院里还设有饲养组、卫生组、保卫组,每个组的老人们都把工作做得很好,院里也发给他们工资。
为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敬老院经常组织老人积极开展自娱自乐文艺活动。由院里有文艺特长的老人们组建一支“夕阳红”文艺宣传队,还特地组建一支腰鼓队。文艺节目表演形式以芙蓉桥极具民族特色的“九子鞭”、“仗鼓舞”、“打花棍”等为主,老人们积极参加本乡一年一度的“上九日”和“三月三”等大型庆典文艺演出活动。既娱乐了自己,又传承了白族文化。“夕阳红”宣传队还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表扬。
“夕阳红”宣传队还曾到麦地坪白族乡参加桑植县白族始祖钟迁一槽门恢复重建庆祝活动,到湖北铁炉白族乡传经送宝。谷忠海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分子,他是渔鼓筒传人,他的“麦秆草帽十八转,我的老家在云南”唱词,唱出了桑植白族人迁徙,创业的艰辛和对老家云南大理的牵挂,他每次深情并茂的演唱都让人潸然泪下。他培养的“打花棍”徒弟个个技艺精湛,是每次庆典活动传统节目。
院里的老人们逢十过生日或者有喜事,围鼓就要打起来,仗鼓舞就要跳起来,山歌就要唱起来,花灯就要扭起来。循着“咚咚”的锣鼓声,记者来到娱乐室,只见四男一女,正在排练赞“十八大”的“五句半”,是为正月初九的“上九日”准备的节目。
老人最怕孤独,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谁还孤独呢?临别之际,院长招呼围鼓手把家伙拖出来,来一曲“老鹰展翅”,祝记者朋友一路平安,让记者感动不已。
生活在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敬老院里颐养天年的40多名老人,衣食无忧,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他们的生活很温馨,他们的日子比蜜还甜。 (记者 罗杰 通讯员 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