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孤独到极致的工作
两山夹峙,抬头一线天;孤零零的人,孤零零的房……这大山里郁郁葱葱各种林木,初来乍到,会觉得神清气爽,可要在这杳无人烟之处孤独的工作生活15年,需要何等毅力!
“房子破点、小点没关系,最难受的就是单调和寂寞。”王中建的工作通常只能在大雨过后才能完成。下雨的时候,他除了看书就只能看雨。
“有时候我也担心,还能不能习惯山下的生活,总觉得自己的语言功能都要丧失了。”
在这4500亩的山林里,原来村民还有百余人,随着村民的不断外迁,现在还在山上居住的已不足50人,且大多数都外出务工了。
在记者采访的四个小时时间里,仅有一位农妇从监测站门口经过和他打了声招呼。王中建笑着说,这是离他的最近的邻居,而所谓“最近的邻居”也隔着监测站有500米远。
回忆起在监测站工作的15年岁月,王中建感到最不适应的就是白天几乎见不着人,晚上更是连个人影都见不到,往往七八天都讲不上一句话。
想听人的声音,就自己吼几声。他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排遣寂寞。
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专业上能更进一步,王中建通过自学,先后取得了湖南林业科技大学专科文凭和湘潭大学本科文凭。
妻子担心山上的丈夫太过孤独,辞掉了外乡的工作陪伴他。但其实更多时候,妻子都要留在县城里照顾正在读书的女儿,山上的王中建仍然是一个人。
这是一份要凭良心去做的工作
王中建说,他干的这个事是个良心职业。
他说得没错。因为在这深山之中,不管是实地采集,还是瞎编乱造,都不会有人知道数据的实际来源,也无法核实数据的真实性。
一切,只能凭良心。
陈才祥说,就曾有过外省同行因为责任心缺失,随意捏造数据,影响了监测的真实性,被发现后,损失已无法挽回。
王中建从未这样做过,也绝不会这样做。15年来,他上报的数十万个数据都是依靠着双脚走、双手量、双眼看得来的。
正是这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支撑着许多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国家科技部专项“长江流域中低山丘陵综合治理专项不同治理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陈才祥告诉记者,其实建站之初,监测站的工作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吃水要靠自己到很远的地方去挑,下山要步行,既无有电视,也没有通讯设备。直到2002 年才解决了饮用水问题,2006 年才安装了电话和网络,给他配了一辆摩托车。”直到现在,王中建每年几乎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打柴。
王中建每月的工资是2400多元,县林业局考虑到他的家庭实际,每月给他妻子补助了几百元。“妻子租房要钱,孩子读书要钱,物价又一直在涨,一年下来,我们几乎不会有节余。”
可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他对这份工作不曾有过半点马虎。“我干的虽是件小事,但影响的却是大事。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懂!”
现在,王中建的妻子也成了监测站的“编外人员”,有时他上山去监测径流池的数据,妻子还会帮他进行简单的观测作业。
工作的极致是敬业,正如信仰,一个人坚守大山15年,在世人眼中,这或许是“神话”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