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楚洲
“文化”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亦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或者国学,是指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融合全国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而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整体文化。历史地理性地界定“中华文化”的外延,才能互相交流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多元发生说”是具有说服力的观点,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国本土。愈来愈多的考古成果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均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是历史现象,无高低之分,“中华文化”并非汉族单独创造,而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习总书记指出的“四个共同”,阐述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关系和历史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令人遗憾的是,全国学术界深入研究和广泛普及中华文化的范围不够,以致现在罕见整体简述中华文化的书籍,导致全国部分群众不太清楚“中华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中华文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我在网上搜索多次,也只淘得十多本从不同角度整体研究中国文化和文化史的社会科学普及图书。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岱年和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可谓整体研究中国文化的规范而又权威的经典之作。
我反复研读《中国文化概论》以后,觉得该书虽然文字精炼,但是内容全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中国文化概论》上编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人类文化丰富多彩,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产生较多影响,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文化从发生到发展经过漫长的历程。
二是《中国文化概论》中编记述了中国文化概念的外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文化范围很宽,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古代教育、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史学、古代哲学、古代宗教等八大系列。其中,古代语言包括汉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古代文字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和魏晋楷书;古代技术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古代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百工技艺教育等;古代文学包括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等;古代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工艺、书法、绘画和雕塑等;古代史学包括编年史、纪传史、纪事本末和史评等;古代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古代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和儒学等。
三是《中国文化概论》下编简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张。中国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各族先民社会实践推动,逐渐形成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相互整合,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中国文化在近代转型中,面临存续问题。从晚清维新变法到新文化运动,虽然讨论中国文化较多,但却忽视其内涵,甚至有人误解中国文化,竟把中国文化窄化为汉族文化。新中国建立初期,出现中国文化复兴之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化领域兴起的“文化热”,带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促进文化观念更新,表现崭新内容,进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
新世纪以来,全国出版发行文化学、文化人类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以及地域文化研究著作数百部,致使文化学具有理论框架,并且展开它多方面的丰富内容。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理论和理性指导。《中国文化概论》的作者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张和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高扬民族主体性的原则,要把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择取文化的标准。做到辩证地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辩证地处理综合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外国文化的利用,必须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使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作者供职于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