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报业

从阿里入股看当下报业价值走向

2014-08-07 10:02:30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于洁尘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6月初,精明的马云选择了中国地铁报联盟,即全国14个拥有两条以上地铁线路中心城市的地铁报。地铁报受众群为年轻上班族,发行模式完全免费,办报思路活跃创新,“码上淘”项目一经推出,即受到年轻上班族的热捧。
阿里完全是用数据分析在定位自己的作为,须知这14家地铁报在报业大佬们面前都是“小弟”,任何一家的营收体量都不如当地最强势的都市报,但地铁报的免费派送属性、读者群和淘宝用户高度一致属性、地铁渠道优势属性,都是其他都市报无法比拟的。14个城市的日均地铁客流量总和超过2000万,当第一轮数据让阿里颇感满意之后,“码上淘”项目跟14家地铁报随即签订了连发64个整版广告的协议。毋庸置疑,全国14个中心城市的纸媒上,自然也有了阿里的正面声音和形象。
中国内地的互联网大佬,正在大举进军各类实体经济。今年5月下旬,腾讯斥资15.46亿元深圳拿地开发商业地产;阿里巴巴和京东分别在成都投资十多亿元,兴建自己的物流基地;搜索巨头百度在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地都有项目。此番互联网大鳄的入股,对马云来说是一桩小事,却给了报业以新的希望和巨大的刺激:出路也许还有,互联网基因也许真的可以拯救纸媒。
他们春天来了,你在哪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大鳄入股纸媒这一现象,在国内并不具备普适意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大鳄,他们收购的都是即使在当今互联网颠覆一切行业的情形下,依然可以存活的纸媒。这些纸媒各自具备自己独特的基因,专业类、分众类、渠道类,而并非当下最感揪心和苦恼的都市类。
都市报当年以全面服务市民、传递新闻“面面俱到”的特性受到都市人群的喜爱。这样的特征是最快被互联网颠覆的,而都市报的不精准不细分、新闻缺少极致特质和专业属性,亦不利于其与互联网抗衡。都市报谋求大鳄入股是不现实的,不如盘点一下自己的家底,好好谋求其他出路。
1.坚守纸媒责任,不求高富帅,但求做事业。南方报系总裁曹轲有一个重要观点:纸媒首先是事业,其次才是生意。当下纸媒尤其是都市报,恐怕难求生意做得很大,但还是有能力坚守自己的事业和媒体使命。毕竟,纸媒的公信力还在,长期运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还在,社会责任感还在。
2.寻求政府支持,担当主流宣传。除了各地党报具备天然优势,报业集团所在地的政府支持力度亦可着力寻求。上海报业的同构整合,政府扶持即是一例。各地政府中心工作想要宣传好、宣传到位,传统纸媒是最大可着力点。放下了赚钱养活自己的羁绊,此类纸媒亦可全心全意服务政府中心工作。
3.盘点资源优势,实现多元转型。业态环境虽然遭受破坏,但报业依然具备自己的政府资源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公信力优势、品牌影响力优势以及广告运营优势、创意策划优势,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可以谋求变现。南京的新力传媒即是一例,其创办的《潮流志》杂志主打16-30岁年轻人群,几年前就开始打造针对同样人群的时尚购物电商平台“YOHO!”,同步推广时尚服饰与杂志的平台销售,至今年销售过亿元,而杂志已经完全成为电商平台的配套产品。
4.同构整合,引资输血。即使是巴菲特,也不会看中同一地区有好几份同类报纸的纸媒环境。未来的报业发展大势,决定了不会出现同一地区同时存在好几份同类的市场化报纸,弱小的默默消亡,中间的被整合,只会留下惟一一份强势影响力的报纸,其办报思路必须和互联网保持错位,如主打本地深度独家新闻等。
5.垂直细分的小而美,未必不是报业的出路。中国报人向来企求“高大上”,而当全中国的报纸都在报道同一消息时,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因此,做垂直细分“小而美”的纸媒,才是最符合互联网逻辑的办报思路。提倡环保和即时的今天和未来,纸质的东西终究会变成奢侈品,上升为高端享受之一。在杂志界颇受好评的《云端》杂志即是一例,身为海航集团的飞机读物,这份杂志甚至根本不入广大纸媒人的法眼——不就是飞机上免费看看的广告册吗?但精致的选题和文章,具备独立和个性化价值观的办刊理念,很快让它脱颖而出,大量的品牌广告也让其利润丰厚。赢得了人心、赢得了效益、倡导了正确的价值观,这难道不是报业的终极目标么?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