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讯(记者 刘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在株洲,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民生图景:病有所医,为百姓健康撑起“保护伞”;学有所教,让均衡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弱有所扶,让更多群众沐浴政策阳光;劳有所得,让百姓叩开小康之门……
不开“空头支票”,不吹“彩色泡泡”。这些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不忘把发展成果的落脚点放在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上,一条条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项项民生工程如火如荼。
如今在株洲,医院变了,学校变了,住房变了,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日新月异,遍地欣欣向荣。这巨变,我们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这巨变,我们亲身经历、触手可及、刻骨铭心……
病有所医,让百姓看病不再“舍近求远”
百姓害怕什么?看病难、看病贵。
5月22日,走进天元区三门镇月福村卫生室,只见这个新建的村卫生室干净整洁,诊断室、药房、公共卫生室、留观室、处置室等一应俱全,统一设计的标牌、宣传牌、公示牌一目了然。此时,70岁的村医王友根透过窗户俯视着村委会大院。
▲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就诊。
“我们这里位置好,风景也好,我是赶上了好时代。”环顾这个新建不久的村卫生室,已当了大半辈子村医的王友根一脸欣喜。
诊所设在家中,一张桌子,一枚印章,几把椅子,曾几何时,他需要背着药箱走山路去给村民看病。这两年,政府出资35万元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对业务用房面积、分室设置等进行了升级。他的工作地点也从家中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村卫生室。
更让这位老村医院感动的是,政府将“C位”留给了村卫生室。原来,月福村的村委会大院背靠山坡。如果村卫生室安排在一楼,从地形上反而不方便居民进出,而设在二楼,打开门就面对山坡上的一条公路,属于“黄金地段”。
这只是株洲市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株洲重新布局区域医疗机构,规划了“1个市级医疗中心,4个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和“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卫康室,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机构布局。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对130余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提质改造,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90%以上。全市166个贫困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所有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实现清零,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成形。
“看病贵”是医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突围“深水区”,近年来,株洲在三医(医药、医疗、医保)联动上狠下工夫,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2014年,全市所有市、县公立医院全部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成为全国7个首批实现取消“以药补医”改革全覆盖的城市之一。针对药品中间环节过多、药价过高的问题,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了药品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积极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通过“双保险”,有效遏制了药品价格虚高现象,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成本下降20%以上。
医疗同步跟上。我市基本建立绩效工资稳步增长机制,运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确定绩效考核奖金。此外,出台《株洲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试点。
医保也不落后。在全面推行以总额控制为主,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按DRGs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支付制度基础上,对医保基金预付带量采购药品政策、未中选药品医保支付标准、公立医院回款考核等进行紧密结合,实行多重挂钩,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
为了让市民看病不再“舍近求远”,我市的医疗机构还以开放的姿态向外“借力”。
▲吴孟超院士为株洲市中心医院题词。
针对发病率最高的肝胆胰疾病,株洲市盯紧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多次登门拜访,以诚相邀。九旬高龄的吴孟超被打动,带领团队与株洲市中心医院建立专科联盟,成立肝胆胰中心,还在株洲设立了自己的工作站;2014年,市妇幼保健院“牵手”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重点专科出院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各种“大病”市外转诊率从2014年40%左右下降到现在10%左右。
学有所教,让教育资源更均衡
72年前,在共和国布局全新发展蓝图时,株洲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70余载光阴荏苒,这座新生的城市以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辆电力机车……创造了1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
▲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钟跃能 摄)
株洲经济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深厚的工业底蕴,更得益于株洲教育提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上周五傍晚,隆兴中学初一学生姜裕琪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乘坐政府专项开通的免费公交回家,全程不到15分钟。
“我们不用再受‘小升初’择校之苦。”姜裕琪的母亲刘彩霞兴奋地说,按照辖区划片,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他们将报名资料备齐一次性就通过了审核。
距离市区20余公里外的芦淞区白关镇双牌小学,一度因硬件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备受冷落,2017年一年级新生仅14人。
如今再走进该校,教室里多媒体一体化教学机、LED护眼灯等一应俱全,校园内新建了110米长塑胶跑道,还配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
“别的城市热衷于建房,株洲热衷于建学校。”株洲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株洲致力于让学前教育负担更轻,让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更公平,让农村教育资源更均衡,让高等教育选择更多元。
▲孩子们在新建的香江学校快乐奔跑。(钟跃能 摄)
这些年,株洲舍得“真金白银”:投入4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97所;基本建成的职教城,更是累计投入近200亿元。
这些年,株洲深切回应百姓愁难急盼,猛攻痛点难点。新增学位10万余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项目379个,所有农村学校达到“20条底线”办学标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统筹发展。
这些年,株洲教育屡创佳绩。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大班额和高中大班额“清零”;职教城实现从“园”到“城”的嬗变,9所学校入驻办学,在校师生人数突破10万人,为大国制造提供智慧力量支撑。
这些年,株洲教育全面花开,未来可期。
弱有所扶,社保体系越织越密
“不敢生病,生不起病”,曾是贫困人口面对疾病时的无奈。
家住醴陵市左权镇将军村的张思豹也有过这样的无奈。2004年,他被查出患有直肠癌,随后接受了手术。然而,高额的手术费让这个家庭一贫如洗。这些年,由于妻子缠绵病榻,无劳动能力,自己也要持续治疗,生活的重担将张思豹压得喘不过气。2017年6月,不幸再次降临,他被查出直肠癌转移。
本以为已身处绝境,张思豹没想到自己等来了“好政策”。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治疗46天后,他的病情有所好转。由于被列为病情不可逆转的贫困对象,按相关政策,他能享受兜底保障。经农合报销、民政救助、大病救助、医院垫付及社会扶贫资金救助后,他不仅不用掏24943元的医疗费,还能拥有4286元的生活补助。
“多亏有了这些好政策,让穷人即使得病也不再发愁。”出院时,朴实的张思豹对株洲的健康扶贫举措连连点赞。
▲株洲推行医保电子凭证,市民可以在医院、药店使用消费。(记者 敖滔 摄)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这些年,株洲持续完善政策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保险诚信等级评定;待遇水平持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六连涨”;加快实现基本医保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基本形成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数据见实效。截至2020年10月底,株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94.52万人,全市低保线平均标准从2012年的每年3340元提高到目前的5796元,增幅达73.5%。
如今,一张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网已在株洲形成,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沐浴政策的阳光雨露。
劳有所得,让百姓端稳“饭碗”
就业乃民生之本。
5月23日早上7时,天刚亮,在炎陵县鹿原镇柳山村,女工李清秀便骑着电动自行车前往4公里外的靖麒制衣厂上班。
“哒哒哒……”来到工厂后,李清秀在缝纫机前专心致志地工作。一件件半成品的童装,经过机台缝合、线头处理、水洗烘干、订标烫熨等系列工序,很快便能打包装箱。
“每天可出成品100余件,没想到,我在家门口每月就能挣3000多元。”李清秀说,告别过去单纯的“家庭主妇”生活,如今,她为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争取今年当上小组长。”
农忙时耪田种地,农闲时拿起绣花针刺绣。在茶陵县经济开发区服装裁剪扶贫车间,贫困户张春华巧手翻飞,裁剪、缝纫、熨烫,做起来得心应手。
“公司新增了生产线,村里不少妇女都来这干活,每人每年至少有4万元的收入。”看到手机中到账的工资条,张春华笑容满面。
▲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现场。
为了让百姓端稳“饭碗”,这些年,株洲综合施策,多措并举:
依托“智慧株洲”建设,逐步打造出全省功能最完备的“一站式”城市移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各级人社部门通过返岗复工“送”一批、企业招聘“选”一批、扶贫车间“带”一批、公益岗位“兜”一批、技能培训“助”一批等一揽子帮扶措施,蹚出了一条抓好就业扶贫的好路子;因地制宜开展市场紧缺岗位的实用技术培训,成功培育“南洋面点师”“新希望焊工”等就业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69家、就业扶贫基地35家,吸纳2.13万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全市共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7700余个,全部用于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06万人次,帮助一大批城乡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越来越多的人牢牢端住“饭碗”,叩开小康之门。
▲渌口区残疾青年李浩养羊创业,获评2020年湖南省残疾人“阳光致富带头人”。
锦上添花,让百姓生活得更“精致”
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株洲锦上添花,让百姓生活得更“精致”。
5月22日,阴雨绵绵,有些湿冷。刚送完一趟客,42岁的出租车司机钟杰将车停在建设路上,拿上保温杯,匆匆跑入位于神农公园门口的建宁驿站。
▲株洲“建宁驿站”。
他先上了个厕所,紧接着来到饮水机旁,将保温杯装满热水,然后心满意足地喝上一口。
“温热的水喝到嘴里,不仅温暖了我的身体,更温暖了我的心。”热腾腾的水汽后面是钟杰欣喜的面容。
作为一名老“的哥”,钟杰在株洲已“穿梭”21年。过去,他跑车前都会带上一壶热水,喝完了只能买矿泉水续上。若遇到内急,就去路边小店借厕所。
市城管部门在调研时也发现了问题:株洲城区共需厕所564座,但此前只有256座,且标准普遍较低、布局偏僻。
小厕所,大民生。2018年,株洲启动“厕所革命”,建设过程并非一番坦途。
选址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得知学校门口、小区门口、商店旁边要修厕所,附近居民、业主纷纷吐槽或阻工,甚至有高校负责人发短信向市领导告状:“学校门前建厕所,是对教育的不尊重!”
“如果‘建宁驿站’不能建在人流量最密集、市民最有需要的地方,‘厕所革命’的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面对非议,决策层顶住压力,颠覆公厕选址“偏、远、差”的传统观念,以方便市民如厕为最大原则,在街两旁、江两岸、桥底下、公园里、社区中布局选址。
2018年11月20日,在河东最繁华的建设路神农公园门口,株洲首座建宁驿站投用。新风系统、24小时热水、感应卷纸与洗手液、烘手器等设施一应俱全,便民商业、阅读、献血等配套服务贴心周到……仅用2年时间,株洲就完成城区新建“建宁驿站”200座、改造公厕200座、开放社会公厕200座的目标。
这是株洲为民生“加码”的一个片段。
▲3月30日,株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正式试运营。(记者 刘震 摄)
5月23日上午8时许,在公交快速廊道湖南工业大学站,站台上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车次信息,有百余名市民在此候车。
“宽敞明亮,速度快,坐着也比公交稳,感觉不错!”从中心广场站下车后,市民李敏忍不住为株洲的智轨“打Call”。
何为智轨?其实这是一种新型的中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最高时速可达70公里/小时。人们对它有个形象的称呼:“马路上跑的地铁”。
2017年,株洲智轨建成神农大道试验线。去年8月,株洲启动14公里连接东西城区的智轨商运线建设。今年3月,正式试运营。株洲为此还搞了个全球首创:将普通公交与智轨电车,在主城区同时融入公交快速廊道运行。
▲天元区园丁小区改造加装了电梯,市民出行更方便。(记者 刘震 摄)
变化不止这一点。为了将湘江株洲段建成湘江“最美的一段”,我市的滨江岸线通过空间立体化、景观生态化、岸线生活化、文化多元化设计,打造了湘江画卷,时空水岸;2019年,株洲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截至去年底,已加装电梯近800台,解决了近5万人上下楼难的问题……
如今的株洲,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努力奔跑,株洲人民正走在光明、开阔、幸福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