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往事钩沉 | 要做就做第一名

2022-10-09 10:42:25  来源:掌上张家界客户端  作者: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文/周美蓉

    1976年9月份,大队(村)领导安排丁云华到大队当老师,他自我感觉像程咬金拜大旗。

    刚开学,号召所有老师到新桥郑家坪学区集中学习开会。那天晚上安排看电影,当时精神文明短缺,能看上一场电影,就好比久旱逢甘霖,老师们皆大欢喜。当联校校长在会上问:“哪个愿意去合作桥公社(乡)接电影?”顿时鸦雀无声,唯有丁云华和宋顺生毛遂自荐担此大任。

    晚饭后,他俩高调出发,揣着16岁的年少轻狂,一路风声鹤唳、意气风发,在秋高气爽的晚风里,走了二十几里路,来到合作桥的高万大队,正在放第二个影片《青松岭》。等电影放完,已经深夜了。他俩将放影机、发电机、影片、柴油桶等物件,一板车装了,咯弄嘎弄就上路了。一路上,丁云华拉宋顺生推,一路上,轮换交替着拉推、推拉。年轻人力气铳,但没有绵劲,刚开始干劲足走得快,不一会儿就怏了。那时没有公路,是那种落雨半尺泥糊、天晴满天灰尘的泥巴路,车轮碾在上面没有弹性,拉板车很吃力,大约走了七八里地,感觉板车越来越重,他俩越走越慢,遇到上坡,前面的肩背手拽的拖,后面的弯腰撇胯的推。走到合作桥与协合交界的分水岭上,感觉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秋收时节,路边的包谷正是成熟期,他俩燃起柴火,考了两个包谷充饥。吃完包谷又恢复了体力,然后拖着板车匆匆赶路,来到郑家坪学区,东方露出了鱼肚白。

    等看电影的人早已在梦乡中陶醉。

    而丁云华投身教育事业的第一课,竟是这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申家坪大队学校有5个年级8个老师,其中6个民办。6个民办有5个女性,8个老师就3个男人,有点阴盛阳衰。

    走上讲台,他就是五年级40多个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初为人师,大有初出茅庐之勇,却缺乏教学经验。于是,他就向老教师学习取经,听他们讲课,看他们如何与学生交流沟通,同他们一起备课,探讨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丁云华把自己的知识才干有效的融入教学之中,自己终于变得越来越像一位老师了。

    1982年,大庸县(永定区)民办老师考试,学校6个民办老师,只考上丁云华和吴修莲两人。吴修莲是丁云华的小学老师,没想到几年后他和她成了同事,正如那歌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申家坪大队学校规模大,办得兴旺,除了小学五个年级,还有初中部。校领导安排丁云华教初中一年级语文。第一堂课那天,他在二楼教室上课,教导主任田双福在楼下偷听。下课后,他指出了丁云华教学的优劣之处。他说:“对于词性,你讲得很出彩,动词、名词、形容词、中性词、褒贬词,但程序上有颠倒,要改动”。他这才知道教导主任听了自己的课,从此,他的教课更加严谨,更加孜孜不倦、苦口婆心,更加坚持不懈地探求务实,努力在培养学子的过程中成为担当大任的时代骄子。

    教完一年初中后,1983年春,他调到新桥村小学。这里离家10多公里。丁云华教的六年级,学生多,基础薄弱。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级,他敢想、敢做、敢当,在其他学校还没有寄宿的情况下,丁云华率先要求六年级学生全部寄宿。没有电灯,他拿着煤油灯照在黑板上板书课文。虽然条件艰苦,他觉得很享受,为了学生,他觉得很值。

    这年冬,初为人父的丁云华。妻子还未满月,孩子长鹅口疮,托人带信叫他搞药送回家。那天,北风吹得鬼哭狼嚎,破絮般的雪花满天飞舞,到处白茫茫一片。下晚自习后,他骑上自行车就往家里赶,谁知大雪像一床大棉被覆盖了田野、山岗和农舍,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田。骑到半路,因判断失误,“咣当”一跟斗栽倒泥巴田里,全身湿泥像滚澡的老牛。所幸孩子的药有塑料袋裹着,没有废掉,他爬起来后,将自行车放在路边,步行回家。一路上,无情的北风将他塑成了“兵马俑”,回到家差点把妻子吓得魂飞魄散。因为不放心寄宿生,把药送到后,换了衣服,他又连夜赶回学校,到校已是凌晨三点半。他就是这样以实际行动,践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责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老师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好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丁云华自掏腰包,买来许多课外书籍,如《小学生作文》《格林童话》《鲁滨逊漂流记》《高铁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成语故事》等,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集中读给学生听。对个别写作差生,进行一对一认真辅导。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写作水平明显提高,1985年期末统考,新桥、沙堤、协合、合作桥4个乡63个六年级,他们新桥六年级,取得语文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重磅消息,让所有老师对丁云华刮目相看,也使他的工作再次升迁。

    1986年,一纸调令将他派到郑家坪联校,但是新桥小学校长秦桃浓急了,她对联校领导说:“你们这是挖墙脚啊,丁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顶梁柱,把他调走了,我们学校怎样办?”老百姓有句谚语这样说,意见归你提,碾子归二队。一切服从安排,他还是来到了郑家坪联校,担起六年级班主任老师。

    “千川江海阔,风好正扬帆”。在这里,他用担当与承受、辛劳与执着实实在在的做事。白天教课,晚上为学生指导自习。下晚自习后,当别人进入梦乡的时候,他还在继续挑灯夜战,批改作业、备课、为学生刻写复习资料。刻写资料,这是比较古老的复印技术,做起来非常麻烦。单说刻钢板吧,没有较好的写字功底和技巧,一般人驾驭不了。用蜡纸铺在钢板上刻写,刻完后,用油墨手工复印。将刻好的蜡纸贴在印刷盒网版上,下面铺好纸张,然后左手将网版放纸张上,右手拿滚筒蘸上油墨,在网版上推一下(油墨要匀、用力要均),提起网板翻一张纸,依此类推,忙活一通宵,才有第二天学生手中那张干净整洁、清晰明了的复习资料或考卷。这是非常繁琐的工序,需要认真细致和耐心,丁云华一个晚上不遗余力的能刻出两张蜡纸。为了赶时间,他经常直接拿语文书便刻钢板便编题目。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拼得黑眼圈再深几许也无怨无悔。

    多年来,他一直在教学路上健步前行,从不计较得失与名利,虽然置身“驿外断桥边,无意苦争春”的境地,把心思用在教学上,年统考,郑家坪六年级总是包揽第一,他个人也包揽了每年的“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殊荣。1986年,他被推上湘西自治州教委“记大功”的领奖台。平时他也一直勉励所教过的学生们,一定要奋发向上,为学校争光,为祖国建设添彩。

    人逢喜事,春色满园。1988年,他以优胜成绩考上国家老师,为自己搭建了更高的人生舞台。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1993年,郑家坪中心完小搬到新桥中心学校,丁云华留在郑家坪片校任教导主任。此时此刻,他更觉责任重大和教学的伟大。并下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他的目标是:要做就做最好的,要争就要争第一名。在他高标准高质量的严格管理和要求下,也在自己苦苦拼搏,默默坚守的努力中,期末统考,他校两个六年级比新桥中心学校两个六年级平均分数高出14.5分。直到1995年,郑家坪片校毕业班成绩一路芬芳一路领先。1996年,领导将他调到新桥中心学校,任教六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从此,他教的毕业班在每次统考的角逐中勇夺第一。1998年,丁云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他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的那一刻,只觉得自己在教学生涯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咸,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更是一种无限辉煌的荣光。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