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 王芳 通讯员 邓锦 张典 侯伊祎
“千山万水来到京城,也不知我的丈夫身在何处存?”大庸古城的三元宫,隔着老远就听到从这里传出的乐器演奏声和唱戏声。
一大早,张家界永定大戏剧团的演员们就开始在这里排练新戏《秦香莲》。
唱腔婉转曲回,表演一板一眼,在古香古色的三元宫听戏,感受非遗文化,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这是一支涵盖了老、中、青、少的队伍,有70多岁的资深乐师,有从事永定大戏演出多年的中年人,有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也有接触戏曲不久的小学生。
胡维锦是剧团的“台柱子”,也是《秦香莲》这出戏秦香莲的扮演者,在排练的时候,她不只是把自己的部分努力唱好,也带动其他角色认真研磨场景、音乐、语气等细节的呈现。
在一旁指导的则是胡维锦的二姐胡冬芝,是永定大戏剧团的团长,一位在20岁就登上舞台演出的永定大戏演员。
胡维锦的三姐胡润芝也是一位唱永定大戏的演员。
胡家三姐妹都是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非遗项目永定大戏的传承人。
永定大戏,又称大庸大戏,源自本土傩戏,并融入了荆楚荆河戏元素,成为一种集巫傩和戏曲文化于一体的新剧种。它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在清中叶时期,成为官民主要的娱乐活动,并在民国年间达到了巅峰。解放后,它改名为汉戏,并成立了“大庸汉剧团”。永定大戏的唱腔优美,板式多样。它的调门分为北路和南路。北路调门包括一流、二流、三流、慢二流、快二流和北反等。南路调门则有南一流、二流、三眼、四平调、南杂北和南反等。
2017年,这一古老的传统大戏再次迎来明媚的春天,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23’发大水的时候,我的师父为了保护永定大戏的剧本,站在洪水中把剧本高高举在头顶上的画面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做好传承永定大戏这件事。”胡冬芝说。
胡冬芝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名永定大戏演员,后来剧团解散,她改行经商,但对戏曲的热爱一直没变。当听到要开展永定大戏回归的工作,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进来。她的内心坚持要将永定大戏再次推广起来。这个坚定的内心也受到了坚持追随的“铁杆粉丝”的鼓励和支持。
“父亲很喜欢永定大戏,平时也喜欢哼哼几句,我们姐妹几个从小耳濡目染,所以都能唱。”胡维锦说。虽然是半路入行,但她对永定大戏表演悟性很高,很快就成长为剧团的业务骨干,在多部戏里担纲主演。
永定大戏近年来创作颇丰,《三娘教子》《绣红旗》《穆桂英招亲》等原创戏曲让人们津津乐道,而《商品打假》《抗疫》《禁毒》等节目也为人们带来了有教育意义的娱乐。
胡冬芝告诉记者,自2019年开始至今,剧团积极开展永定大戏进学校工作,让一批小学生了解并喜欢上永定大戏,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位12岁的小男孩一直在三元宫观看永定大戏演员们排练。“我也想来拜师学唱永定大戏。”他说。永定大戏这一戏曲形式正在下一代的心中凸显不一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