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示》,陈利上榜。她却谢绝亲朋好友祝贺,继续“躲”在工作室里,为瓷博会准备新作品。
10年时间,从父亲手里接棒的陈利,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经常应邀出席各大重要场合展示釉下五彩核心工艺“薄施淡染”……在醴陵为数不多的女性陶瓷艺术大师中,陈利是佼佼者,如同浴火重生的陶瓷一般,在土与火的淬炼中,成就了自己对醴陵釉下五彩的独特理解,以细腻视角和精湛技艺的创作,为醴陵釉下五彩瓷传承贡献智慧。
近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近这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者、坚守者,感受她的坚守与破局。
■文/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杨洁规 视频/见习记者 李致远
【传承】 女承父业,匠心之技令瓷不凡
素坯勾勒,薄施淡染,瓷上“绣”花,惟妙惟肖……
眼前的陈利,瘦小文静,身上散发出宁静的气息,很难想象她有着常人难有的韧劲。
1968年出生的陈利,18岁随父学艺,做陶瓷已有30 余年。在外人眼里,她是荣誉加身的陶艺大师,但她更喜欢被人叫做手艺人。
陈利介绍说,醴陵釉下五彩核心工艺“薄施淡染”,是父亲陈扬龙经过40余年的工艺研究、原料试验和艺术探索,在传统的彩绘技法上,创造性地总结出的新技法。正是这个秘技,让醴陵瓷器展现出别样的“小清新”。
“薄施淡染”通过反复渲染达到厚重润丽的艺术效果,解决了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的问题,更体现了材质的润、透之美。
陈扬龙生前曾创建工作室,专心研制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父亲的熏陶下,陈利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为了让作品的色彩达到最佳效果,她在调制一种颜色时,磨色磨了 3 个月;勾线更是坚持练习6 年,一张画稿常反复临摹上百次。
陈利对作品极为严苛,不满意的陶瓷作品会被马上砸碎销毁,“我希望每件作品都以最好的形态呈现。”
【坚守】 精研技艺,作品摆进国家博物馆
2013年,父亲陈扬龙突然离世,陈利备受打击。此后一年,她一度不想进工作室的门。
放弃谈何容易?父亲一手打造的工作室,有一批跟了多年的手工艺人,以及父亲生前的嘱托,让她重新“活”了过来。陈利说,把釉下五彩瓷发扬光大,是对父亲艺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是纪念,更是对父亲的交代。
即便两年亏损几十万元,陈利与家人仍秉承着“造物忌巧 待人以诚”的家训,带领十几位手艺人,坚守高品质艺术瓷之路。
2015年,原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试点工作,委托高等院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进行普及培训和研修。陈利和弟媳申彬应邀成为首批进修学员。研修后,陈利的艺术素养、技艺创作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也拓展了陶瓷传承与创新的视野。
2016年,陈利在父亲去世后创作的首件作品《万紫千红》,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谈到《万紫千红》,陈利颇为感慨,“父亲有一件未完成的作品《回眸一笑》,画的正是牡丹,遗憾的是,这件作品还未完工,父亲就病逝了。我要继承衣钵,把‘薄施淡染’技艺传承下去,做《万紫千红》的意义就在于此。”
她说,牡丹花在淡彩里面难度是最大的,以一片花瓣的浓淡渐变为例,传统的平填一笔填满即可。而“薄施淡染”则需根据预设的颜色进行三至四次的分水,颜色的深浅、下笔的力度控制都需要相当娴熟的经验。《万紫千红》正是用四朵巨大的国花牡丹作为题材,用其父独创的“薄施淡染”技法来表现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其色清新淡雅,晶莹润泽,温润如玉。
“瓶上的牡丹花,就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一样。”北京的一位专家看过作品后评价道。
【创新】 为“绝活”注入青春气息
没有一缕火焰冷热相同,没有一次手拉坯形状一样。制陶的这些特质,推动陈利不断探索。
10年来,陈利和家人成功研制出釉下94种复合色料,突破传统色系的局限,并对“薄施淡染”工艺进行复色叠加的创新。
从2016年开始,陈利开始尝试烧制更薄、更透的釉下五彩瓷作品。直径20厘米、高28厘米规格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瓶,成品重量在750克左右,多次实验下,她让其成功“瘦身”一半,仅重400克,“从制坯、勾线、分水、烧制等各个环节都是考验,拿在手上,手都是软的。”
目前,陈利正和一些致力于保护非遗的品牌合作,让更多年轻人去认识与喜欢醴陵釉下五彩瓷。
创作之余,陈利还带徒数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艺术人才,不少是女性,也有一些“95后”的年轻人,带领他们以独有的年轻化、女性化视角,致力于陶艺创新。
“我的愿望就是把釉下五彩瓷这份独有的美,展现给世界。”陈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