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澧兰

东门的粮店

2021-06-25 10:25:04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石少华(苗族)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小时候,我们县城只有一家国营粮店,在东门的粮食局楼下。

    我很小就跟随父母来此买米买油,有买得多拿不了的时候,他们也让我分担提一些,但从不敢让我拿油瓶,怕我打碎。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记得每次去买米,大人们都要把粮本左看右看,买完后还得对照粮本上的余数,盘算着剩下的米和油还能吃多久。

    东门粮店的建筑是很特别的。因为背靠山坡,依势而建,狭长的门店里,左边是顾客通行区,右边是服务区;从外往里走,前低后高,依序是收费开票、油品销售和粮食销售区。收费开票区内,一米多高的木质柜台后布着三四张大大的办公桌,桌面上摆着票单、算盘、复写纸、圆珠笔和喝水的茶杯。粮店是当时人气最旺的地方,大家背背篓、提袋子、挑箩筐排队,待开票员审核粮本、填写数字、交钱开票后,方才拾级而上,打油称米。

    食用油区摆着两三台卖油的机器,卖的是菜油、茶油。营业员在机器上就那么一提一压,澄黄的食用油就汩汩进入了顾客自带的容器里,很是神奇。再往前走、上一级台阶,是粮食销售区,一大排分格木柜内分别装着大米、面粉、玉米、黄豆、绿豆、红豆、豌豆、高粱等,五颜六色。顾客买个几斤几两的,吊着的杆秤、柜台上的小型台秤,加上营业员手里的白铁撮箕铲下去八九不离十,就能对付。那个年代,买大米经常搭售杂粮,豆类、玉米、高粱被搭售过,红薯干也被搭售过。只是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么难以下咽的杂粮,如今却成了人们青睐的营养保健食品。

    粮食区有一个造型有些怪,一根长长的粗铁管从二楼楼面斜伸下来,营业员只需拨动铁管边上的把手,大米就像瀑布一样倾泄而下,落在下面接应的斗柜里。斗柜上大下小,从外面根本看不出这其实就是一个台秤,专门为买几十斤几百斤大米的主顾服务的。斗柜的底部有一个突出的镀锌铁皮的出粮口,出粮口下面是一个约一米深的方坑。称完粮,顾客把袋子张开套住下面的出粮口,只听哗啦一声,大米如坐滑梯一样滑入袋中。营业员在里面是用脚控制出粮的阀门的,末了还用脚踩着阀门抖了几抖,证明是没落下一丁点儿。

    每次来粮店,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这种手压式售油和下泄式售米,除了新奇工具加上动感、声感的吸引外,还有食用油一提一压怎么计量的迷惑一直困扰着我。

    有时候看腻了,趁着大人们在里面排队、喧哗,我悄悄跑出来,拿着个小球从粮店外面的坡上滚到坡下,球偶尔会滚到与粮店一街之隔的对面的粮食仓库外面。进出仓库大门的都是些大卡车——运粮食来的和在粮店开了票、来这里提粮的厂矿的车,当然还有三五成群脸上沾着面尘,只露出两只眼睛的装卸工,令人想到戏里的白脸曹操。

    东门粮店背靠的山叫鸡窝寨,鸡倒是没看见几只,却成天看见黑压压的麻雀从这里起飞,俯冲向粮食仓库。仓库里到处堆放着粮食,连空地里都是翻晒的谷子。稍大些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来这里打麻雀。这里的麻雀成群结队,在树枝上、电线上和屋顶上啁啾,胆大一些的,直接就挡在了路上,用弹弓闭着眼睛盲打,都很容易打中一只。

    东门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交易区,粮食仓库也是当年官府囤粮的地方。粮仓往北不到一百米即是从东城门延伸过来的城墙,小时候看,确实很高。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东门较县城西、南、北三方位置要高,即使三个方向被攻破,要占领东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把粮仓放在这里,确实颇费了一番心思。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