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6月12日讯 2017年6月10日上午,慈利唢呐汇演在慈利人民广场闪亮登场,来自全县的21位艺人分别为大家献上悦耳动听的唢呐艺术盛宴。
二坊坪镇综合文化站选送《大开门》,表演:龚祖华、罗元庭
高桥镇综合文化站选送《乡村小调》,表演:张启勋、张启坤
南山坪乡综合文化站选送《八板》,表演:熊先银、唐楚云
二坊坪镇综合文化站选送:《浪推沙》,表演:郭帮清、张谋忠
《迎宾曲》,表演:陈燚、卢文杰
广福桥综合文化站选送《节节高》,表演:罗方云
零阳镇综合文化站选送《地河》,表演:张桂玉、朱付华
通津铺综合文化站选送《一枝花》,表演:黎鹏
阳和乡综合文化站选送《拜码头》,表演:李远金、李和平
慈利瑞凝演艺有限公司选送(原汉剧团)《黄土高坡》,表演:李元兵
零阳镇综合文化站选送《喜盈门》,表演:陈双龙等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人发明,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1993年,由著名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先生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令传统唢呐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艺术在慈利县各乡镇广为流传,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广泛应用于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目前慈利吹唢呐艺人约有2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