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流域慈利县历史非常悠久,建置县城已达2240年。从秦代澧水流域第一县“慈姑县”,到历代不断析为越来越多的县份,慈利县就像曾经风光的家族,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颠沛流离,历经一次次撕心裂肺的演变过程。
慈利县江垭镇九溪卫古城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经过多年征战统一六国,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隶属于黔中郡的“慈姑县”首次出现在历文献史中,这是澧水流域第一个建制县。据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建置沿革》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慈姑县,隶黔中郡。慈姑,今澧属诸县,城在慈利(县)官塔坪。”慈姑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里。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卷七记载了慈姑县由来:“慈利在府西七百五十里,以土俗淳慈,得物产利,名曰慈姑。境内有七姑山,姑之义疑取此。”还有人说慈姑县因境内盛产慈姑而得名。慈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田里,叶子像箭头,开白花。地下有黄白色球茎,可以球茎作为蔬菜食用。故唐代诗人元稹诗云:“小片慈姑白白香,山云草荒新叶长。”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家池动作经旬别,松竹琴鱼好在无;树暗小巢藏巧妇,渠荒新叶长慈姑。”辖地广大的慈姑县除了管辖澧水流域诸县以外,还包括现在的常德市桃源县及湖北省鹤峰县、公安县等地。慈姑县县治设在今慈利县零阳镇太平居委会官塔坪,这样的历史持续十多年。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慈姑县按旧志在邑北二十四都,今犹有城址在。瓦砾堆积,人咸呼为官塔。”现在,零阳镇官塔坪仍有秦代慈姑县古城址,慈利县城北扩建设项目就是慈姑县古城址之上。
慈利县江垭镇古建筑梅花殿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郡县制度。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将黔中郡更名为武陵郡,废除庞大的慈姑县,析为零阳、孱陵、充县三县,划归武陵郡。零阳县成为慈利县第二个名字,零阳县治迁至澧水南岸白公城(在今慈利县政府、县烟草局一带),含今慈利县及常德市石门县、临澧县、澧县一部。据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白善所筑:“白公城,在(慈利)县治东三里,阳适山下、零水旁。”
据《水经注》及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载: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武陵郡充县嵩梁山裂,千仞岩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天门洞。吴国皇帝孙休视为吉祥征兆,遂将嵩梁山改名为天门山,并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郡治设在充县原址(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分慈利县、充县置“溇中县”,县治遗址在今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三官坛。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慈利县置澧阳县。
慈利县三官寺乡土家族民居
隋统一中国以后,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零阳县为慈利县(县治迁永泰街),因“土俗淳慈、得物产利”而得名。明代《弘治岳州府志》记载了慈利县由来:“慈利,以土俗淳慈而得物产之利,故名”。从此,1400多年间虽然元代偶有变动,但是这个名称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元代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慈利县被升为慈姑州,旋改称慈利州(州治在官塔坪)。据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成宗元贞丙申,升慈利县为(慈姑)州。”清代《康熙慈利县志》也载:“元置慈利州,旧志在二十四都,城垣瓦砾犹存。”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更详:“慈姑州城,元升慈利县置,即慈姑县地。今土垣犹存。”明代洪武初年,降慈利州为慈利县(县治复迁永泰街),以至于今。即《明史》载:“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为县。”
慈利县江垭镇九溪卫古城门
如此梳理张家界市慈利县建置沿革,是想说明慈利县是澧水流域置县2240多年以来历代不废、没有断代的古县,故被载入湖南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的《湖南古县》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