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8月12日讯 (通讯员 唐熙清)慈利县从3月份下发耕地恢复任务及图斑,到6月底,全县共恢复耕地11336亩,占全年任务的121%。该县根据各乡镇实际,采取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恢复,有效促进了耕地恢复工作地快速推进。
发挥试点作用,以点带面比复耕。2022年度,张家界市下达慈利县耕地恢复任务9300亩。该县为有效落实耕地恢复“五年计划”,主动将任务提高到18000亩。接到耕地恢复年度任务后,慈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携有关部门迅速深入各乡镇开展调研,对耕地保护和恢复、严格落实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违法用地清零和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等问题现场进行“解剖麻雀”。根据各乡镇(街道)实际,将岩泊渡镇、杨柳铺镇、龙潭河镇、象市镇、三合镇、甘堰土家族乡等6个乡镇作为全县试点示范单位,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大力开展耕地恢复。截止6月底,岩泊渡、杨柳铺、龙潭河、象市、三合、甘堰6个乡镇分别完成709亩、571亩、1060亩、819亩、658亩、950亩,仅6个示范乡镇就完成耕地恢复任务4767亩,其中4个乡镇超过年度任务数,2个接近完成年度任务数。在示范乡镇的带动下,其他20个乡镇(街道)“蝴蝶效应”尽显,抓紧抓实、比拼赶超开展耕地恢复。仅上半年,全县就恢复耕地11336亩,占省市下达该县全年任务的121%。为全面完成耕地恢复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采取一村一策,因地制宜谋复耕。3月份,该县将18000亩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乡镇(街道),层层压任务、层层抓落实。各乡镇按照“稳妥有序、先易后难、科学管理、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实施耕地恢复。一是探索流转+耕种模式。多数乡镇采取流转撂荒地,然后进行集中恢复整治,再落实耕种的方式。如杨柳铺乡坚持“宜耕则耕”原则,户户做好思想工作,块块做好种植安排,探索“流转+整治+耕种”模式。申中村聚焦集中连片撂荒耕地,将100亩荒地统一流转发包,耕地整治后用于种植经济作物,预计亩产400斤、产值约7200元;同时,带动附近村民3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约3000元;既恢复了耕地,又能增产增收,极大调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热情。零溪镇燕子桥村统一收集抛荒撂荒地150亩进行整治,全部种植洞溪辣椒。二是鼓励种植大户承包经营。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的力量,确保耕地恢复快速推进。如南山坪乡积极鼓励本地种植大户,通过集中流转承包抛荒耕地、无人耕种地,承包人自主出资恢复耕种条件,集中整治后种植烤烟等旱地经济作物。仅桃花、犀牛两个村就以此种模式恢复347亩种植旱地经济作物,达全乡年度恢复任务的52%。接下来以此为例,桃花村、犀牛村、双和村还可恢复耕地100亩、200亩、200亩,直接带动周边180户群众实现“居家就业”,人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促进群众保耕复耕热情,“全民皆兵”推进耕地恢复。二坊坪镇二坊坪村实行“谁种粮、谁受益”原则,坚持“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村里仅本土种粮大户达5人以上,承包种植水稻200多亩,解决抛荒撂荒地100多亩。三是明星效应带动复耕。多数乡镇启用经验丰富的种植明星、种植能手带动周边群众复耕,成立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结对帮扶”、“抱团取暖”,以点带群推进荒芜地“复绿”、带动周边群众“复工”、实现乡村经济“复苏”,耕地恢复带来的效益不断惠及人民群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四是科技支撑保复耕。全县、各乡镇分别建立耕地恢复后备资源库,实行计划管理,确定耕地优先恢复序,“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确保资料精准。利用“奥维地图”精确耕地恢复资料,综合考量具体耕地恢复能力,积极采纳群众对耕地修复的建议和意见,制定耕地高效恢复“菜单”。提供技术支撑。坚持技术先行、科技支撑,要求技术人员多走访、多查看、多比对,逐村分析、逐户帮扶、逐地指导,为每村、每户、每个地块提供必需的技术指导,确保各村能“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科学种植,提升成片、零散恢复耕地的“含绿量”,提高耕地恢复后的“含金量”。如二坊坪村每年开展种植技术培训2次以上,聘请省农科院专家授课,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能大大提高,农民受益直线提升,全村耕地2200余亩(水田1723亩)亩产提升200斤以上、增收400元。提供种植便利。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村加强了机耕路建设,确保“田田通路”。如二坊坪村拥有收割机5台,大小犁耙等机械100多个,极大地减少了犁、耙、种、收等环节的人工投入,每亩减少4-5个用工,直接节约成本400元以上。既减少成本增加收入,又解决了无劳动力耕种而抛荒的“窘迫”。无人机巡田。村组干部人力有限,落实巡田有难度。如零溪镇燕子桥村用无人机定期开展巡田,采用人机结合巡田模式,有力解决了抛荒撂荒问题。五是村规民约促复耕。抓好党建、开展宣传,提高村民思想意识,促进耕地保护。如二坊坪村注重宣传教育,以党建促生产,以乡规民约促耕保。村民向组里、组里向村里递交耕种责任书,村组干部带头,村组田长监督;村里民风淳朴、耕保意识强,全村2200多亩耕地无一没有落实耕种。六是以田长制为抓手。今年,全面推进“田长制”,各乡镇、各村以田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村组田长、网格员、信息员的监督作用,实现“每一块耕地都有守护人”,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落实耕地恢复。
多方筹措资金,解决瓶颈助复耕。全县大面积实施耕地恢复,整治资金是瓶颈,县本级财力十分有限,地多面广实施整治捉襟见肘,各乡镇集中连片整治尚可流转、承包,但零散地块整治有心无力,已发展成林果业的要恢复成耕地,补偿无能为力,解决复耕资金成当务之急。各乡镇克服“等、靠、要”思想,因地制宜、多渠道筹措整治资金。一是自筹整治资金。如杨柳铺乡华岳村、龙跃村、杨柳社区集中攻坚,村(社区)自筹支付一半耕地恢复费用,降低恢复成本,克服了资金不足、产业冲击等问题。有的村采取先缓收部分土地租金,待土地流转人或承包者开始有收益后,逐年增加分红,偿还所欠租金。二是引入社会资本。乡镇、村委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恢复整治项目建设,如杨柳铺乡申中村引导当地乡贤投入600万元,一举解决了全村项目资金问题,投资者有收益,群众得实惠,主要是耕地得到及时恢复、高效利用。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乡村振兴帮扶后盾单位的优势,因势利导发展产业,如象市镇坼岩村、龙坦平村、虎头村、谢高村等结合帮扶计划,大力开展耕地恢复并种植双季稻、蔬菜、烤烟等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不仅提高了粮食产能、村民获得更多收益,还有力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如零溪镇燕子桥村在驻村帮扶队的帮助下,投资15万元种植150亩洞溪辣椒,最保守估计亩产700斤,按当前市值计算,预计总收入45万元以上,纯收益30万元,不仅发展了产业、增强了集体经济收益,还有效解决了抛荒撂荒地的高效利用。
实施动态监管,驶入复耕快车道。一是健全机制体制。全县统一机制、统一部署,成立了工作专班,明确各自职能职责,建立工作专群,由县自然资源局耕保股专门负责统一调度、汇总、上报。二是加强工作调度。各乡镇按照全县统一模式,成立工作专班统筹调度本乡镇耕地恢复进度;各村联村干部坚持一周一汇报,工作专班一周一调度,及时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核实,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和新出现的各类问题。三是强化动态监管。各村将耕地恢复情况逐日上报,各乡镇统计进度后一日一报表,县自然资源局耕保股将全县工作进度一日一汇总、一日一排名,然后反馈到工作专群,不仅全县、各乡镇、各村工作进度一目了然,还为积极推进耕地恢复营造了比拼赶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