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2月15日讯 (通讯员 卓著) 上访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人们往往由于遇到的各类问题自身没有能力解决,想到求助政府有关部门和他人帮助解决。然而,在上访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许多困难和压力,原本并不愉快的心情和情绪,如果再遇到情感的冷落和伤害,又失去了解决问题的一点点希望,这时,上访人员的心情、态度和言行一定是愤愤不平,带着怒气的。
刘家坪白族乡作为桑植县发展红色旅游的关键地,近年来,伴随着全速推进风情乡镇建设,征地、拆迁等也是“遍地开花”,进而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社会不安定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当村组干部无法调解成功的时候,不得不迈入乡、县政府级别进行上访,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分析大部分上访户的“状子”,从表面上看,或是利益的冲突,或是激烈的诉求,或是弱者的不满,但经过多面的打探、深入地剖析,发现那些“勤快”的上访户都拥有比较共性的特点。一是家中无子女。常年一人在家,缺少沟通交流,思想比较闭塞,对外面的世界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和理解;二是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务工,长年不在家,每天除了忙农活,就是照顾孙子孙女,身体多伴有或大或小的“毛病”,日常劳累,心性烦躁,脾气较冲;三是家庭不和睦。子女较多,各家发展不一,涉及家庭利益稍失公允就激发出大的纠纷,当父母解不开其中的“结”,就会转化寻求外在的更多利益来“平衡”自身问题。因此,针对以上种种,笔者认为,均可视为上访户的“心灵孤独”。
心灵孤独,通俗说,是肉体孤独后的上升期,处于感情无法释怀,心事无处诉说的深层次孤独。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初级的需求如: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等,高级的需求如受人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从物质需求发展到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当人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感到开心、喜悦,身心和谐;当人的某种需求被剥夺后,会感到恐惧、焦虑、失望、身心纠结,甚至次生其它身心不良症状。不论是初级物质需求,还是高级精神需求,一旦拥有再失去后,人的适应难度都很大。物质需求缺失后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而精神需求缺失后就会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出现情绪低落,往往后果更为严重。可简化为:需求--满足--空虚--需求。
对于这些“心灵孤独”上访户,他们通过不断地上访,第一,是寻找心灵的“热闹”。让自己迈出房屋,想借此走出心理“雾霾”,在上访的过程中,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感觉到自己还“活着”,以达到社会存在感和满足感。第二,是获得心灵的“抚慰”。通过对外的纠纷、争吵,转移存在自己内心的空虚,消磨掉自身心灵的寂寞,在上级各部门的不断安抚下,获得间歇性的精神需求。第三,是找寻心灵的“认同”。上访过程中,会将自己“推销”出去,让四乡八邻的人都会知道自己、议论自己,借此会感觉到一丝丝心灵的“温暖”,其社会认同感也随之而升。
综上所述,对于上访户,我们要做到“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极力解决其诉求,给予慰问,帮助其获得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更多的关注上访户的“心灵孤独”。因此,下一步,刘家坪乡将以此为“抓手”来关爱好上访户。一是,加强社会综治“人情关怀”,“柔软”治理、“温暖”执法;二是多举行相关群体活动,参与到广场舞、跳秧歌等集体活动,加强其与人之间的交流;三是由片长、驻村干部分片定期进行走访,心灵沟通,给予精神关切;四是以“妇女之家”为平台,多组织心理疏导,交流育儿经验,分享厨艺,开拓眼界,丰富生活,让她们心情开朗舒畅。相信,通过正面积极的“心灵诊断”,积极引导上访人员依法文明,有序有效进行信访活动,对促进全乡和谐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