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区县新闻 > 桑植县

一位老兵的峥嵘岁月

2018-08-28 09:34:05  来源:  作者:梁定发  阅读: 张家界日报社微信

    提到段万贤,利福塔街上的人都认识。

    段爷爷今年90岁,身体硬朗,说话满脸笑容。他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提及那段铁血戎马的峥嵘岁月,他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1950的冬天,抗美援朝的战斗已经打响。他所在的部队从丹东过江打击“英奥27旅”,敌闻讯逃窜。他们的部队又转战东线从临江入朝,经过几夜的急行军,一天晚上在咸境南道的长津湖边新兴里与敌美陆战第一师遭遇。激战数小时,天已拂晓。他所在的连队二排已插入了敌心脏,为保存势力伺机再战。营长孙立典命令部队转移至营部指挥所的附近山岗上。他在执行任务途中两腿中弹,他仍然坚持爬到副连长身边传达命令。副连长在组织部队转移时不幸牺牲,全排危在旦夕,他又爬到二排长那里传达转移命令。在二排长的精心组织下部队成功转移,他因两腿负伤不能随部队转移。掩护部队转移的四班副班长林正苗发现了他,将他拉下阵地,安置在一个小铁桥下隐蔽。第二天,四个担架员抬着他回收容站去。在经过一段开阔地时,因东北支前民工担架队暴露了目标,十几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阻止了前进。四位担架员将他放在一条小河边隐蔽,各自隐蔽去了。直到天黑,敌机停止了轰炸,四位担架员也没来抬他……

    寒冷、饥饿一齐向他袭来,他感到特别的无望、无助。这时,他好像听到了隐约的说话声。顿时紧张起来,心想肯定是敌人的散兵游勇,不自觉的用手在担架旁摸一块石头握在手里。说话声越来越近,他寻声细看,是三个穿着白色服装的朝鲜人。出于求生的欲望,他试探性地哼几声,这三个朝鲜人向他一步步靠近,距三米远时,两个老人说:“记完古文得!”“记完古文得!”(朝鲜语:志愿军)三个人同时向他跑过来,蹲在担架边关切的询问。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小女孩是他们的女儿。两位老人一边说话,一边给他压被子。经过简单的商量,两夫妇担着他,小女儿背着行囊向一条山沟的小屋走去。进屋后,将他安放在床上。一家人忙开了,堵窗户的堵窗户,烧火的烧火,洗土豆的洗土豆,井井有条。一会儿,小女儿端来了一盘煮熟的土豆,将一个个土豆喂到他嘴里。

    这里是一个僻静的小山沟,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白天,夫妻俩把他背到屋后的一个地窖里,等到天黑,再把这位年轻的志愿军伤员背进屋里煮土豆。

    到了第四天,枪炮声停了,但飞机仍然在盘旋轰炸。东北支前担架民工经过这里,得知战斗基本结束,部队正在打扫战场,收容站距此五华里。天下着鹅毛般大雪,好不容易等到了天黑。他思索着,自己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这里又无医无药,到收容站去,求得早日治伤。他把自己找部队治伤的事给这对朝鲜夫妻说了,两位老人怎么也不放行。他用手势告诉老人“我能走”,并要老人给他一根拐杖。两位老人见挽留不住,大爷递给他一根拐杖,大娘用一根绳子把那床军被系在他身上。他忍着伤口的巨痛跨出了这个温馨而亲切的家门,两位老人在默默地流泪,小女孩靠着她的妈妈哭泣。他的眼泪顿时像掉了线的珍珠,不舍和疼痛一齐涌向心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六十多年岁月沧桑,六十个花开花落。当年风发正荗的青年如今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老者,但他忘不了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忘不了和自己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战友,更忘不了从生死线上救他下来,给他生命的朝鲜大爷和大妈。

    (作者系桑植县利福塔小学教师)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

举报此信息
进入张家界新闻网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