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8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彭华伟 通讯员 王成均 唐永前)“一张选票寄希望,田长一心务农忙,土地屙金又屙银,幸福长在田坎上”,这是一首传唱在东旺坪村父老乡亲心中的歌谣。这首歌道出了东旺坪父老乡亲对村支书(田长)陈曳媛发自内心的赞美。
陈曳媛担任村支书前,在县城经营一家服装店,年收入15万元左右。2015年,她回到家乡进入村委会,担任文书,2018年担任村支书,月工资2200元,1万多元与2200元的收入,形成了很大的落差,许多人对陈曳媛的做法不理解,陈曳媛笑着说:“在县城当一个小老板,我租的是别人的门面,卖的是别人的东西,销售衣服达100多万元,可我总觉得是给别人打工。过去,我是活在一家人的幸福里,现在我是活在全村五百多户乡亲的幸福里”。
东旺坪村位于桑植县瑞塔铺镇东侧,与空壳树乡交界,是桑植县299个行政村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土家族、白族混居的村落。13个村民小组551户1784人,分散居住在21个大小不一的山岭周围。全村土地面积5055亩,有耕地1091.85亩,其中水田818.55亩,旱地273.3亩,这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桑植县,算是耕地面积占比很高的村了,可是由于人多地少,村民人均耕地仅0.612亩。如何提高东旺坪的耕地产量,让父老乡亲看到土地的希望?陈曳媛自2018年担任村支书后,大胆革新,探索出了一个“合作社+基地+现代农技服务+产业化”的耕地开发利用模式,走上了一条“地生粮、粮富农、农兴业”的乡村振兴路子。
为了彻底解决“人多地少粮短缺”的问题,陈曳媛发起成立了张家界群发农作物种植农业合作社,全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从2018年开始,合作社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租赁稻田62亩,发展“田稻+油菜”的稻谷油菜两季农业和“山地+玉米”一季农业。传统农业是无法实现土地增值的,东旺坪村支两委一班人大部分是生于80后的年轻人,勇于创新,决心走“科技兴农”的路子。没有创业资金,村支两委六名干部每人投入1万元资金,购买大型农技机械,通过农业机械化作业,告别了过去传承数千年的牛耕时代。传统农耕,一亩稻田的人工用量达13个,按现在农民日工薪150元计算,田均人工支出1950元,加上农药、肥料400元,每亩稻田人工及农药、肥料成本达2390元。而一亩稻田亩产1000斤,按每斤价格2元计算,稻田亩均产值2000元,实际亏损390元。这是导致农村产出不对等、土地抛荒严重的原因。有着经营头脑的陈曳媛早已算好一亩稻田的成本账,利用机械化作业一亩稻田的人工仅6个,加上人工插秧和农业施肥,稻田成本支出才1000元。合作社除了完成自己的农业生产,还推出了农技社会化服务,每年向周边乡镇和村庄承包稻田300亩,每亩稻田负责耕和收割两项业务,收取社会化服务费350元。仅此一项,合作社农机服务收入达10万元。合作社还创办了张家界兴东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了集储藏、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油加工厂。合作社不仅对基地稻田所产的稻谷、油菜籽进行深加工,还积极拓展对外加工业务,真正做到了开源节流,仅对外加工一项就有10万元的收入。
田长陈曳媛十分精通成本化运营。稻谷加工的米糠全部出售,与加工成本持平,稻田生产的油菜可抵消每年开出的28万元稻田人工工资,村民在自己有股份的土地上劳作,在自己有股份的加工厂工作,凭辛勤的汗水获得一份收入,每个村民心中收获满满的幸福。合作社的基地不断扩大,从2018年66亩、2019年的166亩、2020年、2021年的200亩,到2022年的300亩。村民陈桂花两亩土地入了社,每年有800元的稻田收入,同时她到加工厂成为一名打米工人,年收入4000多元,每次发工资,拿到一踏踏的人民币。陈桂花逢人就说:“不亏是我们自己的村干部,让他们带领我们干,越干越有奔头”。陈桂花的话道出了全村群众对田长陈曳媛团队的信任。合作社自2018年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的10.2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00.3万元。村集体有了收入,合作社能有能力反哺农业,反哺父老乡亲。村里先后拿出20多万元整修农田,拿出6万元补贴合作医疗,每年安排1万元帮助困难群众。每年过春节,村两委给551户家庭送去自己土地上生产的一包20斤的大米。
回到家乡担任父母官,陈曳媛走在自己的田坎上,经营着自己的田园,看到成千上万人吃着合作社种植的生态粮,想到乡亲们脸上信任的幸福面孔,她觉得自己活出了价值。广阔的农村大有可为,陈曳媛回乡创业,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给立志回乡创业的打工者树立了一个标杆,创造了一个寄托乡愁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