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7月4日讯 (通讯员 屈泽清) “打围鼓时脸上的表情要有表现力,还要敲出抑扬顿挫的锣鼓点子,激情高昂时就使劲用力,舒缓轻松时尽量不用力。”临近暑期放假,在天子山中心学校的围鼓唢呐教室里,向左海一边向学生示范,一边进行讲解。灵动多变的鼓点、巧妙穿插的夹钹、抑扬顿挫的土锣、点缀呼应的勾锣……土家围鼓如万马奔腾,穿透云霄给精致宁静的校园平添了一份豪放激昂。
武陵源除拥有罕见的自然风景,还拥有精致美丽的校园。走进天子山中心学校的校园,樟树滴翠、绿树成荫、长廊如画。“小青瓦、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极具土家族民族建筑特色的教学楼和综合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亮眼。除精致的校园引人眼球外,学校的“非遗”传承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围鼓作为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敲”进了校园,奏响“非遗”传承新乐章。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艺,围鼓起源极早。围鼓(含锁呐)又称打溜子,远在渔猎采集时代,土家族先民们就把伐木砍柴、打猎“赶山”过程中凭口编出一些“音响词”,用柴棍、石块,进而取盆盘碗筷等进行敲打,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为祈求风调水顺、人寿年丰时的民族演艺活动。又被称作艺人们的“卡拉OK”,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张家界市的区县乡村都有分布,目前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在武陵源农村,围鼓是最普及的乐器,每逢红白喜事都有围鼓和锁呐表演。并随其发展和兴旺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例如:表演形式中融进了生产、生活、乡土风情、时代特征等内容,同时注入获得感,幸福感等更多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很多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着困局。围鼓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断层的尴尬境地,农村青壮年大多出外打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学。据调查,天子山擅长打围鼓的艺人年龄大都在年过七旬左右, 最小的也是年过六旬。何走出困局,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得以传承和发扬其光大,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2011年10月,在校有关人员的倡仪下,“非遗”围鼓在天子山中心小学敲响,部分小学生开始学习围鼓这一“非遗”民间音乐。为了打造“传统文化精品校园”,2012年10月,在武陵源区教育局“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大格局的统筹指导下,天子山中心学校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精品校园”,确立了“传统文化立校、传统文化兴校”的办学思路,以“穿民服、唱民歌、跳民舞、学民乐、习民俗”为主线,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聘请了围鼓、锁呐“高手”李发成、宋道法、向左海、李广西等本地民间艺人为四至六年级小学生中的围鼓、锁呐艺术爱好者传授技艺和组织培训。学校科学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每周星期天下午2点到5点,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第七节课为培训学习时间,时间段为40分钟,每个班学习人员为5至10人。民间艺人们为了让学生极早而更好的掌握技巧和技艺,纷纷拿出自已的“看家”本领,采取灵活多样而很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培训传艺。
围鼓师傅向左海,男,67岁,土家族,从小就爱好民间文艺,10岁就师承中湖乡围鼓艺人张富舟(己故)和向绪初(现年80岁)。16岁时就成了围鼓“高手”,几十年来,当地的红白喜事几乎都有他精彩的敲打,早就成为一名响当当的围鼓艺人。现已年逾花甲的向左海根据自已所学的经验先教学生鼓、钹、锣的基本打法,再传学习背头、123、灯笼汉等鼓词,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力求学生人人熟练掌握。他希望能创造性的把围鼓技艺做到新老结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唢呐师傅陈广西,男,72岁,土家族,对锁呐文化独有情钟,40岁开始自学吹锁呐艺术,以传统的民间曲调为主,经过自已的努力和摸索,三年多时间就掌握了5种调的吹奏和超吹技艺,亦成了当地大名鼎鼎的锁呐艺人。年逾古稀的他用简谱的方式对学生教学,把经典古曲调《四六工》、《八板》、《满堂红》等和《马桑树儿搭灯台》等现代歌曲相结合,从易到难,手执手的一一传教,使参加学习的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记忆深刻。
“我们教学生们学习围鼓(唢呐)技艺,是希望他们能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围鼓(唢呐),学习围鼓(唢呐)。”两位老艺人为了迅速捉高学生的综合表演技艺,全面而又精准地掌握过硬本领,紧密配合,相互磋商,根据学生培训的具体情况结合围鼓、锁呐的特点,创作了《土家闹花灯》、《劳动号子》等五首围鼓、锁呐合奏吹打曲,捆扎一起,强化而全面训练,学生演奏技艺综合表演能力逐步而迅速提升。自2012年至今学校培养出了近五十名围鼓锁呐少年艺木人才,三十多名围鼓、锁呐综合表演技艺高超的少年“高手”,形成并组建了素质较高的“非遗”民间艺术表演少年队。他们先后三次代表天子山街道办事处参加武陵源区举办的“潇湘群众文艺”会演,曾莸二等奖。而今民间艺术表演少年队经常出场表演,他们已成为武陵源地区“非遗”民间艺术中的一支生力军,深受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和喜爱。
为了“立体式”传承“非遗”,将围鼓发扬广大,学校还精心组织力量搜集围鼓有关传说和词牌,编写校本教材。2014年8月,《土家围鼓词》正式编印,收录围鼓传统演奏词牌六十余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天子山中心学校的“非遗”传承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学校负责人熊朝信介绍,学校不仅要书声琅琅,更要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重任,他对此也是充满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