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3月20日讯(通讯员 屈泽清)“城市人口3.83万人,城市建成面积3.29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53.51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1.8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74.95公顷,绿化覆盖率54.33%;城镇污水处理率91%......”近年来,武陵源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旅游提质转型为主线。特色逐步彰显、设施功能日渐完善、城市品位大力提升,让城市更靓更美,每年吸引国内外上千万游客纷至沓来。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旅游综合改革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将“旅游城镇”列入政府四大提质升级工程之一,计划到2017年,把中湖、天子山、协合分别建成旅游风情度假小镇、民族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小镇;将第三次核心移民搬迁同集镇建设相结合,力图将山下风情集镇建设成为核心景区搬迁居民的重要聚居地,以便更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同时也为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山上观自然遗产,山下享人文景观”的发展目标,实现旅游产业的提质转型,做到景区保护与城镇发展两不误。
坚持规划先行,勾画建设宏伟蓝图。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索溪峪镇总体规划》(2005-2020)为总揽,严格落实“南控北靠、西堤东扩”的发展战略,“小青瓦、外挑檐、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的城镇主体建筑风格正逐步形成,实施的“穿衣戴帽”工程,彰显城市特色,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启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实施情况评估,完成《武陵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高云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索溪峪镇总体规划》、《杨家界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核心景区摊棚摊点整治规划》等系列规划方案,为进一步优化处理城市空间,实现城市“一轴五组团”发展,提供有力的规划保障。
提质改造路网,完善城区入口形象。高标准改扩建城市路网,拉通军邸路、未央路、驼峰路,重建宝峰大桥,形成城区道路交通环线;启动城市道路“白改黑工程”,完成武陵路东段,高云路,武陵路一、二期,天子路、桂花路“白改黑”, 张清公路武陵源段维修改造等道路的新建与提质,抓紧实施武陵路中段提质改造与岩门一、二、五、六街基础工程建设;人行道全部换上整齐漂亮的剁斩青石板,无障碍盲人导向板,引入市场机制对城市路灯进行LED节能灯改造,8114盏古朴典雅的古华灯使旅游新城焕然一新。“三纵五横”的道路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市政道路长达39.49公里,城市道路状况明显改观,对外旅游形象大幅提升。
强化生态保护,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城区供水主干管达40公里,实现日供水能力1.5万吨,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8%;日污水处理量1.5万吨;日处理垃圾量150吨,日处理垃圾渗滤液100吨;供气管道总长度64公里,截至2014年底供气总量达400万m3。政府牵头斥巨资先后建设完成索溪峪污水处理中心(一、二期工程)及52公里城区污水管网配套设施,索溪河生态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野猫峪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处理厂,吴家峪、白鹭路、国园商贸城3座公厕及高云安置区、喻家嘴、一中等垃圾中转站8座;积极创建园林城市,建成高云桥北生态休闲园、宝峰桥环岛绿化广场、黄龙洞生态广场和停车场、高云路绿化景观带、专家村宾馆对面休闲园等生态绿化工程,创建园林单位42家,绿化达标率49%,其中市级园林式单位26家,省级园林式单位12家,市级园林式小区4家,远远超过省级园林城市的绿化标准,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城区绿地生态系统已初具规模。
加快旧城改造,推动安居工程建设。全力推动绿色生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继完成高云安置区、吴家峪安置、岩门小区经济适用房、文丰廉租房、文丰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岩门住宅小区等保障房建设;建成百溪花园、山水华庭、高云景源雅居等一批高质量房地产开发项目。截至2014年底,全区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233套(不含农危房改造),其中廉租房230套、经济适用房144套、公租房372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849套、林区棚户区改造1638套(含张家界森里公园管理处),逐步形成以商品房和安置房为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辅的城市住房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