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新闻网6月20日讯 (通讯员 罗振兰) 他的经历很坎坷,他的人生很传奇,他对共产党很眷恋,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很深刻,他对帮困助学很无悔,他也很特别,能在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上过《盛世英才风云榜》(当代卷),他也被《人民日报•党魂》作了《红色记忆》的报道,他就是我们身边优秀的共产党员、永定区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汤毅强同志。
坎坷经历,传奇人生
汤毅强同志出生于1915年6月,是永定区合作桥乡汤家坪人,祖上是当地的名门旺族,家大业大。要说汤毅强同志的坎坷经历,我们不得不讲他的父亲。其父汤子模,18岁从军,后来在云南拥护黄兴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率部起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州国民革命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其父被任命为北伐军左翼第二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孙中山病逝后,蒋、汪剪除异己,买通其父手下的一个师长,于1925年年底刺杀了其父。这一年汤毅强10岁,正在常德小学(后来的常德师范附小)读书。
汤毅强的坎坷人生从此开始。先前随着父亲西进东出于云南、贵州、湖南之间,虽颠沛流离,但有其父庇佑,物质生活优越,且无性命之忧。但是,父亲被国民党暗杀后,他与母亲也遭到了杀手的追杀,在父亲旧部和亲戚的安排下,母子俩隐姓埋名从常德迁往长沙,后来在堂叔的帮助下又迁往武汉,居无定所,汤毅强对国民党的认识已从依附变为怀疑。直到1932年杀父仇人被杀,母子二人才安定下来。所幸的是,无论在哪里,汤毅强都没有停止学习。不久,他又随着亲戚来到浙江,先就读于杭州之江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兼修英语,接着又到国立浙江大学读书,主修农化学,兼修气象学。
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爱国儿郎,1944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投笔从戎,远赴缅甸,任英、美、印、缅同盟军的翻译官,为远征军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汤毅强返回杭州,1946年,母亲病危,他返回大庸(现在永定区)。时值内战爆发,沿途所见是民不聊生、人民流离失所,到处是饥民、难民,富庶的鱼米之乡犹如人间地狱。想到自己在少年时经历了军阀混战,青年时又遇上抗日战争,而今赶走了倭寇,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使人民再次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对国民党的治国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回乡后,再也无心从戎。恰逢此时大庸县中(现张家界一中)理、化、英老师奇缺,在县中校长郑扬新的盛情邀请下,加盟县中,成了一名教师。任教期间,两件事情对他影响极大,一是上海的进步校友不断寄来进步书刊、报纸,二是时任国民党上校工兵营营长的堂叔汤祖坛从山东愤然反战回乡。这时,他的思想更加激进,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盼望和平,盼望祖国解放。在县中工作时,他利用自己特殊的社会关系,劝说当时逃亡到大庸的原国民党122军先遣师217师师长谢淑周起义投诚,使大庸百姓免于生灵涂炭。
大庸解放后,看到大庸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他从内心敬佩共产党,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给老百姓真正幸福安宁的生活,对共产党已从支持变为敬仰,而国民党在他心中已成过眼烟云。
感恩社会,忘我工作
全国解放后,汤毅强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他先后应邀到吉首民族中学、保靖民族中学任过教。教学之余,他还积极为社会作义务工作,根据自己的专长,为气象站讲授大气物理,为武装部介绍原子弹、氢弹的基本原理。他也为张家界的旅游开发奔走,参加了中国首届旅游地质工作会议,募捐修复玉皇洞,与人合撰《天门山》,翻译《永定招商》、《张家界画册》、《湖南省文史拾遗》,参编了《南昌起义前贺龙资料选编》、《政协文史》、《峥嵘岁月》、《杏坛寿星》……只要是社会的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去做。他多次义务参加科委、对台办、侨联的工作,1984年大庸政协成立时,他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返回栏目[责任编辑:张家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