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吴献党 通讯员 王建 谭佳佳 唐熙清 正值盛夏,慈利县零溪镇燕子桥村格外“红火”,150亩的辣椒长势喜人,沉甸甸的辣椒挂满枝头,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甚是壮观。据保守估计,当地辣椒的亩产量在700斤,按当前市值计算,预计总收入45万元以上,纯收益达30万元。
这是今年3月份以来,慈利县实施复耕复种,向万亩荒地进军,提高粮食产能,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今年慈利县计划复耕复种拓荒耕地任务18000亩,截止目前,已完成耕地恢复11336亩,所生产的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一村用一策,抓牢“钱袋子”
向18000亩荒地进军,今年3月,慈利县吹响了复耕爱种的号角。县委县政府带领有关部门迅速深入各乡镇开展调研,对耕地保护和恢复、严格落实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违法用地清零和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等问题现场进行“解剖麻雀”。按照“稳妥有序、先易后难、科学管理、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实施耕地恢复。
被誉为“中国天然硒谷”的慈利县,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优良,水源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天然富硒米的种植。二坊坪镇二坊坪村境内四面环山,属典型丘陵地貌,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当地政府在接到耕地复种任务后,积极动员、广泛宣传。“谁种粮、谁受益”的标语直击人心,坚持“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仅村里本地的5名种植大户,就承包种植了水稻200多亩,解决抛荒撂荒地100多亩。
南山坪乡地处地处慈利县西南部,多为山区,海拔较高,旱地面积较多,适合种植烤烟等旱地经济作物。南山坪乡积极鼓励本地种植大户,通过集中流转承包抛荒耕地、无人耕种地,承包人自主出资恢复耕种条件,集中整治。仅桃花、犀牛两个村就以此种模式恢复347亩种植旱地经济作物,达全乡年度恢复任务的52%。
小田并大田,荒地变“宝地”
如何让荒地重新恢复生命力,慈利县政府花了一番狠功夫。对于县域类荒地“七零八散”、村民“孤军奋战”的情况,当地政府不断探索“小田并大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模式,鼓励乡镇采取流转撂荒地,采用集中恢复整治的方式落实耕地复种。
杨柳铺乡坚持“宜耕则耕”,本着“户户做好思想工作,块块做好种植安排”的原则,积极探索“流转+整治+耕种”模式。在申中村,村里聚焦集中连片撂荒耕地,将100多亩荒地统一流转给一个大户种植烤烟,减少原来的地埂和畦沟,新的地埂畦沟不再是地界,而是应排灌需要而设。同时便于规模化、机械化操作,有效地解决了土地管理粗放、产量偏低的问题。预计产量在400斤/亩,产值约7200元/亩。带动附近村民3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约3000元每年,极大调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热情。
庄稼一枝花,农民自当家
社会在进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慈利县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懂运营的“新农人”,给传统农业注入了新活力。在复耕复种的工作中,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逐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慈利县实施技术先行、科技支撑战略,要求技术人员多走访、多查看、多比对,逐村分析、逐户帮扶、逐地指导,为每村、每户、每个地块提供必需的技术指导,确保各村能“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科学种植,提升成片、零散恢复耕地的“含绿量”,提高耕地恢复后的“含金量”。
二坊坪村每年开展种植技术培训2次以上,聘请省农科院专家授课,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能大大提高,水稻亩产量提升200斤以上、每亩增收400元左右。零溪镇燕子桥村的农作物种植大户,以前去巡地,出门得带干粮,风水日晒,没几个小时,地是看不完的。现在,他们用无人机巡地,十几分钟就可以巡查百亩田地,一览无余,哪里有问题,哪里缺什么清清楚楚。 用无人机定期开展巡地,采用人机结合巡地模式,有力解决了抛荒撂荒问题。
多方筹资金,保障“大生产”
全县大面积实施耕地恢复,资金是一个大问题。
慈利县各乡镇集中连片整治尚可流转、承包,但零散地块整治有心无力,已发展成林果业的要恢复成耕地,补偿无能为力,解决复耕资金成当务之急。
在了解这些困难后,各乡镇积极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作为,“各显神通”。杨柳铺乡华岳村、龙跃村、杨柳社区集中攻坚,村(社区)自筹支付一半耕地恢复费用,降低恢复成本,克服了资金不足、产业冲击等问题。该乡申中村引导当地乡贤投入600万元,一举解决了全村项目资金问题,投资者有收益,群众得实惠,耕地也得到及时恢复、高效利用,一举三得。零溪镇燕子桥村在驻村帮扶队的帮助下,投资15万元种植150亩洞溪辣椒。
好机制激活一池春水。慈利县向万亩荒山进军,复耕复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